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農藥生產國,能獨立生產世界上所有正在使用中的農藥,并且大量出口。然而,中國企業生產的數量龐大的農藥,多以仿制國外的品種為主。中國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藥僅有為數不多的20余個品種。
中國近2000個農藥企業,千篇一律的產品、千篇一律的營銷模式,日益嚴重的同質化成了不爭的事實。在國內,不時有一些新品牌或新產品入市后,在一段時期內很暢銷,由于我國農藥產業準入門檻低,很快就有一大批企業跟進,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很快就會使市場變得供大于求,市場競爭從此變得日益激烈。其中最簡單的競爭手段就是低價競銷。其結果“幾敗俱傷”。而損失最大的是既沒有相應的技術儲備,也不具有相應品牌優勢的企業,從此就銷聲匿跡,死在同質化的泥潭。目前“草甘膦熱”正在演繹著這一過程。當前,許多農藥企業只有簡單“模仿”,沒有自主創新,企業發展的路子只會越走越窄,影響企業發展,影響行業進步,更影響產業升級。
本報發表的關于阿維菌素和毒死蜱的兩篇文章,作者在談及這兩種農藥產品目前強勁發展勢頭的同時,也看到存在著產能過剩、不科學使用帶來抗藥性不斷增強的隱患。更為可喜的是,在介紹毒死蜱一文中,作者除談到毒死蜱作為高毒農藥替代品種的發展前景,更介紹了與其具有潛在市場競爭力的品種。這也為讀者提供了開發新品更多的選擇,也是在提醒企業避免走同質化的老路。在這里“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已不具有貪得無厭的貶義,而和我們常提的“生產一批、開發一批、研制一批”一樣,是一個企業保持可持續發展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