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化肥市場已不是過去由企業供應量和農業需肥量兩個因素左右的市場,而是變成了企業產量、農時需肥量、國際市場價格、工業用氨和尿素量、關稅政策、能源政策等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多變數市場,而國際市場又成了平衡國內市場供求關系的重要途徑。
去年上半年化肥市場基本穩定,下半年由于新增產能的集中釋放,加之進入施肥小淡季,導致8月份化肥價格一路下滑,尿素最低降到1400元/噸,跌破成本價。但隨著國際油價上漲,化肥在30%高關稅下仍能出口自救,國內市場迅速回暖。導致了今年春季化肥市場在高價位開盤。
從供求關系看,國內氮肥供略大于求,磷肥產需平衡的局面將繼續維持。為了確保國內用肥,國家采取更嚴格的出口限制,尿素關稅一季度30%不變,二、三季度變成35%,四季度變成25%。磷酸一銨由不征稅變成與二銨一樣征稅,一、四季度20%,二、三季度30%。4月14日海關通知,從4月20日~9月30日,在原稅率基礎上加征100%,關稅達到135%。
在新關稅政策下,國際市場對國內化肥價格的拉動作用受到顯著抑制。今年一季度國內煤價政策性上漲劇烈。我省生產尿素的原料煤全部依賴省外。尿素成本將繼續提高。磷復肥的重要原料氯化鉀、硫磺更是成倍的漲價。硫磺價格每噸上漲1000元,直接拉動三元肥成本上升300元。
2008年化肥市場將在國家限價內相對較高的價位運行,但市場價位的升高抵不過產品成本的升高,生產企業的利潤不會因漲價而上升。一旦國際市場化肥出口被封死,春耕結束后國內化肥市場局部地區短期出現滯脹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要化解高價肥可能從兩個方面做工作:一是政府從煤價提高的收益中,拿出一塊來增加對農民的補貼,提高農民的購肥能力。當然從根本上還是要改革化肥流通體制,改變單純依靠行政手段調控化肥市場價格的機制。二是走科技創新、科學施肥之路,努力創造新的肥型,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降低單位施用量,以達到降低施肥成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