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眼下正是春耕農忙時節,可是春節之后化肥價格卻持續攀升,并且一直在高位徘徊。比如,去年復合肥一般也就110多元一袋,今年每袋至少漲了50多塊錢,其他化肥價格也大多在這個漲幅。漲價是由于化肥原材料價格和運輸費用上漲造成的,面對這種價格的“剛性”上漲,我們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入對農民種田的補貼,二是對化肥生產企業采取限價措施,卻很少有人告訴農民如何購買化肥,如何使用化肥,從而降低種田成本。
目前各地市場上銷售的化肥品牌有近百種,面對種類繁多的化肥產品,很多農戶品牌意識和辨別能力不強,往往在銷售人員的宣傳下盲目購買。至于這種化肥的質量和使用效果如何,是否適合本地使用,農戶很難判斷,往往采取“撞大運”的購買方法。盲目購買化肥無形中增加了農戶的風險。再者,有的地方搭售化肥現象普遍,很多化肥銷售點將尿素搭配復合肥銷售,以謀取利益。搭售化肥的行為增加了農戶的購肥支出。
另據農業部專家測算,我國農業生產施用的化肥中,只有35%得到有效利用,因為不會科學施肥,三分之二的化肥錢被白白扔掉的。而在發達國家,農民施化肥像“吃鹽”一樣精細,化肥有效利用率達70%-80%。如果我國用肥效率能達到發達國家水平,農民化肥投入將減少50%以上。黑龍江省墾區消費者協會曾經開展了一項“農村化肥消費狀況調查”,結果顯示,農民的科學用肥知識貧乏,22.6%的被調查者靠“自己摸索”使用化肥。
以上這些揭示了我國農民種田存在的一個奇怪現象:雖說化肥引進使用了幾十年,可農民對于各種化肥的特性知之甚少;雖說整天與莊稼打交道,卻不知如何科學地給莊稼施肥。因此,農民面對化肥價格的上漲,雖然明明知道少施肥會影響莊稼的收成,也只好采取少買化肥這一無奈的舉措。
今年化肥漲價把我們在對農民服務中長期以來被忽略的一個“死角”揭示了出來。因此,各級農技部門要捉住化肥價格上漲的時機,加大對農民的教育培訓力度,輸導關于化肥購買使用的基本知識,引導農戶精細用肥、科學用肥,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化肥使用量,抵消價格上漲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將價格上漲這件“壞事”變為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