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近日召開的第六屆中國國際煤炭大會提供的數據,澳大利亞動力煤3月上旬現貨價格創出每噸131.55美元的歷史新高,比1個月前上漲了約50%,比去年同期每噸上漲了77美元,漲幅高達142%。煉焦煤出口價格最高已上漲到了每噸200美元以上。由于煤炭是國內化工生產主要的能源和原料,此輪國際煤價上漲備受業內關注。
目前,國際煤炭價格暴漲,創下歷史新高。國際煤價上漲對國內煤價走勢有何影響?高煤價對近來迅猛發展的煤化工影響如何?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高煤價時代到來
本來,低煤價是許多人在至今望不到頭的高油價時代殘留的最后一絲慶幸。但這一絲慶幸經過數月的煤價暴漲已經蕩然無存。
今年初以來,國際煤炭價格出現加速上漲。據近日召開的第六屆中國國際煤炭大會提供的數據,3月上旬澳大利亞動力煤現貨價格創出每噸131.55美元的歷史新高,比1個月前上漲了約50%,比去年同期每噸上漲了77美元,漲幅高達142%。澳大利亞對日、韓鋼鐵企業的煉焦煤出口價格也已上漲到了每噸200美元以上,這又是一個歷史最高位。
日前有媒體報道,全球礦產巨頭之一的力拓集團計劃將出口到日本的2008年煤炭合約價格提高到每噸135美元,而2007年該價格為每噸55.65美元。
國際煤價的上漲,必然導致國內煤價水漲船高。
一方面,中國是煤炭出口大國,國際市場煤價上漲,中國的煤炭自然不會低價出口。據報道,國內煤炭企業正與日本用戶談判,預計2008年煤炭出口合同價格將會大幅提高。由于中國煤炭出口具有運距短、運費低的優勢,出口到日本的合同價格一般要高于日本與澳大利亞達成的合同價格,預計中國煤炭企業2008年出口煤炭的價格將會在每噸130美元以上,較2007年的每噸67.9美元上漲90%。
另一方面,煤炭是國內少數價格放開的資源之一,國際市場煤價上漲必然拉動國內市場煤價升高。今年初以來,國內煤炭價格也呈現持續大幅上漲的態勢。秦皇島煤炭港口價被稱為我國煤市晴雨表。數據顯示,目前主要煤種的秦皇島港口價均創下歷史新高,與1個月前相比,漲幅均在20%以上。
尤其引人關注的是,此輪煤價上漲是在2004年以來煤價連年走高的基礎上出現的。從2004年到2007年,山西太原煙煤的噸價從265元漲到了316元,陜西銅川動力煤的噸價從265元漲到了320元,河南義馬動力煤的噸價從355元漲到了410元,河北開灤動力煤的噸價從395元漲到了440元,山東兗礦動力煤的噸價從555元漲到了620元。2007年中國煤炭進口5102萬噸,出口5317萬噸,凈出口215萬噸。在第六屆中國國際煤炭大會上,不少中外專家認為,從多方面來看全球低煤價時代已結束,高煤價時代正在到來。預計在未來幾年內,中國將成為煤炭凈進口國。隨著我國煤炭進出口形勢的變化,國內外煤炭的價格差將縮小。從長期趨勢分析,國內煤價將在波動中緩慢提高。
煤化工風險驟增
面對此輪煤價上漲,最為沮喪的當屬國內化工行業——僅在一兩年前,相對充裕的儲量和相對低廉的價格讓煤資源成為化工發展的最大寵兒。煤化工一躍成為各省支柱產業,已經用上其他原料的化工企業也爭相改用煤。
甲醇、二甲醚產業是國內發展規模最大的煤化工產業。幾年前由于國際石油、天然氣價格上漲,煤制醇醚產業顯現出原料成本低的比較優勢,在國內獲得快速發展。在目前的情況下,煤制醇醚產業的原料成本比較優勢又如何呢?
陜西省化工學會的煤化工專家賀永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當原料煤噸價在150元時,甲醇完全成本為每噸987元;原料煤噸價在350元時,甲醇完全成本為每噸1411元;原料煤噸價在500元時,甲醇完全成本為1729元;原料煤噸價在600元時,甲醇完全成本為1941元。而以天然氣為原料的甲醇生產情況是,從2007年9月起國內工業用天然氣價格每立方米上調了0.4元,國內大部分地區工業用天然氣價格每立方米為1.2元左右,其中化肥生產用天然氣價格不上調,仍為每立方米0.8元左右。按一般生產水平,當天然氣價格在每立方米1.2元時,氣頭甲醇的完全成本每噸不到2000元。也就是說,目前國內煤價漲到每噸600元的水平,煤頭甲醇的成本與天然氣頭甲醇的成本已經持平,成本優勢不復存在。由于上油頭項目國家有控制,現在國內已沒有油頭醇醚產業,油頭與煤頭沒有比較數據。
現在國內出口煤價和國際市場煤價均達到了每噸1000元左右,國內市場煤價也有可能漲到這個價格。如果按原料煤噸價1000元計算,則甲醇完全成本將會達到2500元左右。這已經大大超過了國內在當前價格下的天然氣頭甲醇價格,也超過了國際天然氣主產地俄羅斯、中東、南美在當前價格下的天然氣頭甲醇價格。目前俄羅斯、中東和南美的天然氣價格,折合人民幣每立方米分別為0.9元、1.01元和1.08元。這樣,煤頭甲醇的原料成本優勢就會出現逆轉,氣頭甲醇比煤頭甲醇原料成本要低。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院長白頤認為,這個時候看出國內煤頭二甲醚發展確實太熱了。由于二甲醚比石油液化氣便宜,不少地方用二甲醚替代石油液化氣作民用燃料。現在居民就會發現,二甲醚還是不如石油液化氣經燒。由于熱值較低,按照國際市場的慣例,用熱值計價,用二甲醚代石油液化氣作民用燃料每噸應該有1000元左右的差價。現在煤價出現新一輪的上漲,同時進口石油液化氣也增加了,煤頭二甲醚項目面臨新的風險。根據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的分析,如果僅作為代替石油液化氣,在靠近市場地區建二甲醚項目,原料煤噸價不應高于500元;在靠近煤礦地區建二甲醚項目,原料煤噸價不應高于100元。現在不少地方煤炭價格漲得已經超過這一標準。
專家對煤制烯烴、煤制油產業同樣擔心。對這些產業來說,由于基本建設投資巨大、技術工業化有風險,目前國家政策限制一般企業上馬此類項目,只批準少數幾家有煤炭資源的大企業上馬示范項目。這些企業的煤炭成本自己可控程度高,運輸距離短,國際煤價上漲對其影響不大。據測算,當煤價在400元/噸水平時(53美元/噸)、國際油價在35美元/桶以上時,煤制油項目可以實現盈利,煤制烯烴項目投資回報略好于煤制油項目。但是如果煤炭價格上漲成為趨勢(這幾乎是毋庸置疑的),即使單個項目可以保持其經濟性,但整個產業也會失去經濟價值。
肥企更受夾板氣
煤價上漲使煤頭化肥企業最不堪重負。
記者了解到,最近煤價上漲使尿素成本屢創新高,生產用煤不僅價高,而且貨源緊缺,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得到。
煤價暴漲,對一些剛剛完成“油改煤”的化肥企業來說,無疑是迎頭一盆冷水。最近,尿素生產用無煙煤到廠價已經突破了每噸1100元,個別廠家甚至達到了1200元。從去年到現在,尿素的成本價平均漲了200元,平均成本價在1730元左右,已經超過國家最高限價。
煤價暴漲,也讓支農產業的市場化改革變得更為迫切。由于煤價上漲,目前化肥生產企業成本價超過最高限價,而進一步補貼沒有形成制度化,說明管理和監控機制出現了缺陷。如果國家再不適當提高最高限價,企業的生存將成問題。從產業分工的角度看,化肥產業屬于中游產業,上游是煤炭行業,下游是經銷商和農村市場。在整個產業鏈中,上游產業的煤炭供應處于優勢,而煤炭價格近期不斷上漲,向下又不能把成本壓力完全轉嫁給用戶——農民。這樣一來,生產企業便承擔著更大的成本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