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來,許多地方出現了農民“惜售”糧食的現象,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民售糧不積極,卻反映出農民對糧價心存期待。
受國際油價飆升拉動,去冬今春以來,我國化肥、農藥等農資價格節節攀高,用工、機耕、機收等費用也都有所提高,小麥生產環節成本同比大幅增加。據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統計,商丘市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使小麥畝均綜合成本增加了80元左右。如果按每畝產量800斤計算,每斤小麥的成本至少增加了0.1元,遠遠超過了國家最低收購價0.03元~0.05元的上調幅度,算生產成本賬,農民認為糧價還應該漲。
麥收結束后,化肥上漲勢頭有增無減,更讓農民覺得后市糧價不能不漲:“現在什么東西都在漲價,特別是農資價格漲得厲害,唯獨糧食沒有怎么漲。這太不正常了。”去年冬天以來,復合肥的市場價格幾乎翻了一番,尿素的價格也從每袋70元漲到120元左右。特別是最近國家發改委將成品油價格每噸提高1000元,每千瓦時電價提高2.5分錢,雖然涉及化肥生產用電價格不變,但作為基礎性能源,油電價格的上漲必然會通過運輸和服務等環節體現到化肥價格上。
農民對糧價的預期水漲船高,“惜售”心理自然越來越強。農民的“惜售”,已經讓基層糧食部門擔心托市收購能否落實了。但問題是,農民“惜售”,小麥價格就能漲上去嗎?從政策層面看,在“兩防”的宏觀調控目標下,一個普遍的觀點就是只有穩住糧價,才能拉住CPI的韁繩。因此,今年國家兩次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每斤白麥價格只提高了5分錢,遠遠低于農資30%~50%的漲幅。從市場層面看,面粉加工企業的積極入市有利于提高麥價。但企業有企業的算盤:托市麥競拍價會隨著最低收購價的提高而提高,加上運費,使用托市麥的成本將達到0.86元/斤左右,而現在大多數主產區的麥價都在此之下,因此提前入市,不僅有利于掌握糧源,而且能降低成本。出于成本考慮,加上倉儲、資金有限,面粉加工企業收購價格不會無限提高。事實上,就在6月底,河南一帶普麥收購價為0.79元/斤~0.82元/斤,山東為0.82元/斤~0.85元/斤時,有的面粉加工企業已經停止了收購。
在許多農民惜售糧食的同時,一些農民也不計價格只求盡快售糧。其實,這些農民賣糧并不是接受現在的價格,更多是無奈之下的轉投他途。因為除了化肥、柴油等實實在在的投入成本在增加,勞動力的機會成本也在增加,而且種糧效益越低,勞動力的機會成本就越高。河南沁陽市有關部門對20戶農民小麥種植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種1畝小麥8個月的生產期,扣除各種成本后凈收益只有209.4元,僅相當于一個普通外出務工人員同期收入的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