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消費繼續增長
根據統計資料,西北地區種植結構正由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轉移,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比例由73.4∶26.6調整到目前的66.8∶33.2,其中以陜西、新疆變化比較大,種植結構分別由84.7∶15.3轉變到67.2∶32.8、52.5∶47.5轉換到41.5∶58.5。從區域主要作物種植情況看,玉米由1995年的354.3萬公頃增長到2005年的527.7萬公頃,年均增長率達到4.1%;大豆從2002年開始播種面積出現恢復性增長,目前保持達到150萬公頃水平。經濟作物增長的主要是棉花、蔬菜和果園,棉花由于新疆棉花播種面積的不斷擴張,播種面積已從1999年的110.7萬公頃增長到2005年的255.4萬公頃,年均增長達到15%;蔬菜從1995年的64.82萬公頃增長到2005年的135.87萬公頃,年均增長率達到15.4%;果樹種植面積從2000年開始出現增長,由156.67萬公頃增長到202.66萬公頃,每年凈增9.2萬公頃。結合區域施肥狀況分析,由于果樹、蔬菜、棉花等經濟作物的氮肥、鉀肥還需要適當增加,因此,未來該區氮肥、復合肥的需求將繼續增長。
化肥供需總體飽和,但須增加磷肥供應
根據企業統計數據,2005年西北7省(自治區)共有化肥企業178家,其中氮肥企業99家,磷復肥企業60家,鉀肥企業19家,化肥生產總量達到894.3萬噸,占全國化肥生產總量的18.3%,氮磷鉀肥產量分別達到658.0萬噸、74.1萬噸、162.2萬噸,分別占全國的18.4%、6.9%、69.7%。由于西北地區是中國重要的天然氣、煤炭和鉀資源區,煤炭、天然氣儲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氮肥的產量,鉀資源直接決定鉀肥的產量。從各省區看,山西、陜西、新疆是重要的氮肥產區,產量占區域的41.1%、15.7%、14.5%;青海是重要的鉀肥產區,鉀肥產量占到全國的67%,是中國重要的鉀肥資源供應基地。從西北區近五年化肥供需平衡看,化肥自給率(自給率%=生產量/消費量×100%)明顯提高,由2001年的117.3%提高到2005年的154.7%。2005年氮肥、鉀肥盈余量分別達到321.4萬噸、73.5萬噸,磷肥缺口達到73.5萬噸。山西、寧夏、新疆的氮肥盈余量較大,2005年分別占氮肥盈余總量的68.4%、19.3%、10.8%,且盈余處于上升趨勢。磷肥基本都存在缺口,內蒙古、新疆的缺口最大,都在20萬~30萬噸以上,鉀肥除青海外,均存在需求缺口。總體上看,該區氮肥、鉀肥已經具有充足的保證,有400萬噸的調出潛能,磷肥一半以上需要從其他地方調運方能滿足生產需要。
應繼續推廣經濟合理施肥技術
從西北區化肥消費特點看,化肥消費仍處在氮肥為主、磷復肥為輔的狀態,且隨著農業生產的進一步調整,未來氮肥、復合肥的需求將繼續增長。從農戶施肥看,區域增肥與節肥潛力并存,西北地區由于處于干旱、半干旱區,區域投肥過大或施肥方式不合理將會造成極大的浪費。糧食作物總量基本符合施肥要求,但施肥方式提倡后移,而果樹、蔬菜、棉花等作物將成為化肥需求的增長點,因此,區域農技推廣部門和企業應針對不同作物采取適宜的技術推廣策略,以保證區域化肥增長對不同品種的需求。從市場供需形勢看,西北區由于是中國重要的天然氣、煤炭、鉀鹽產區,目前化肥供需自給率已經由117.3%提高到154.7%,有400萬噸左右的盈余產量,建議安排在山西、陜西、新疆當地建立氮肥儲備基地,以保證中國春耕用肥需求,另外,為適應區域磷肥需求。相關部門應做好磷肥的區域調運工作,以保證當地用肥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