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了對全國3.1萬個農業生產經營單位和農戶的調查,今年上半年全國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上漲26.2%,漲幅比去年同期高20個百分點。對此專家指出:應該深入探討更合理的糧食與農資價格連動體系并盡快付諸實施,這才是保證中國糧食安全的根本。
今年以來,農資價格上漲呈現明顯的結構性特點,化肥、農藥、農用薄膜和柴油等工業產品類農資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44.96%,帶動農資購買價格上漲17.19個百分點;種子、仔豬和飼料等來自農業內部的農資價格大幅度上漲14.51%,帶動農資購買價格上漲8.35個百分點。
據有關方面調查,安徽、山西兩省僅化肥支出每畝增加50元左右。福建省的調查結果顯示,每畝早稻成本增長近100元。生豬飼養物質費用每頭增加69%。
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31個省(區、市)6.8萬戶農村住戶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528元,同比增長19.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3%。其中,農民出售農產品的收入人均1080元,同比增長22.1%。農資價格漲幅明顯高于農產品價格增幅、高于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幅,甚至高于農民出售農產品收入的人均增幅。
專家指出:農資價格上漲的原因很多。從根本上言,只有保證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才是解決農資價格上漲的根本出路。另外在農資市場的培育方面也要花大力氣。
——對于農資生產經營應建立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培育扶持農資生產經營的龍頭企業,建議采取連鎖經營的形式,鼓勵產生品牌企業和行業。目前商務部正著力培育一批年銷售額超過100億元以上的農資企業,通過這些企業用現代的流通方式和連鎖經營方式把網絡建立起來,從根本上解決農資假貨問題。而且在2010年之前重點培育10家有潛力的企業和品牌。農資企業應抓住機遇,做大做強。
——建立和完善農資商品市場調控體系,特別是加強鄉、村兩級的農資價格和流通環節的監管。
——改革和完善農資儲備制度,建立中央和地方兩級農資儲備制度,形成平抑農資價格的調控機制,減少因供需矛盾引起的農資價格變動。
——建立健全農資價格自律制度,實行統一有序競爭,以確保農資價格的相對穩定。
——定期進行科技講座,提高農民的科普知識,鼓勵農民對農資的科學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