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施肥不合理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每年高達500億元。如何提高化肥利用率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不久前本報刊發了《緩控釋肥料:高不成來低不就》之后,不少讀者來電,希望了解更多有關緩控釋肥料的信息。為此,記者專訪了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新型肥料研究中心主任石元亮博士。
                                      
    記者:石博士您好!請您通俗地解釋一下,什么叫緩控釋肥料?
                                      
    石元亮:緩控釋肥料是緩釋肥和控釋肥的統稱,是兩種不同的新型肥料。控釋肥是指能根據作物生長特性與養分需求,設計、生產的釋放速率與植物養分需求曲線相吻合的肥料,也叫'智能肥料'。其核心技術是包膜造孔。這一技術國內目前尚未完全掌握,所以,客觀地說,目前中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控釋肥。
                                      
    緩釋肥也叫長效肥,是通過在普通肥料中添加抑制劑,抑制養分在作物生長初期,對養分需求量較少時過快釋放,確保作物對養分需求量大時有足夠養分供給,達到養分盡可能多地被作物吸收的目的。
                                      
    記者:我國緩控釋肥研發取得了哪些進展?
                                      
    石元亮:經過幾十年的研發,我國已經擁有硫包衣、樹脂包衣、廢棄物包衣肥料等多項控釋肥生產技術,目前實現規模化生產的有樹脂包衣尿素、尿醛樹脂包衣肥料、硫包衣尿素、熱塑性/熱固性包衣肥料及硫包衣尿素。而實現規模化生產的緩釋肥生產技術則僅有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開發的抑制劑型長效緩釋肥料生產技術。
                                      
    客觀地說,控釋肥如果做得好,其對養分控釋的效果會優于緩釋肥。但如前所述,由于國內包膜造孔技術還無法達到美、日等國水平,對養分釋放速率的控制還差強人意,因此,與緩釋肥相比,其應有的'精確控釋'優勢并不明顯。相反,由于控釋肥需要對化肥進行二次加工,而包覆材料近兩年價格已經翻番,大幅增加了控釋肥的生產成本,使其價格較普通化肥高出20%以上,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控釋肥的推廣和消費。
                                      
    與控釋肥不同,抑制劑型長效緩釋肥是在普通化肥生產過程中,直接加入抑制劑,無須進行二次加工。而且緩釋情況可由抑制劑用量多少和選用不同類型的抑制劑進行調節,其成本和產品售價只比普通化肥高2%~8%,節本增效效果卻與控釋肥料不相上下,具有良好的性價比,容易被農民接受,因此抑制型長效緩釋肥被稱為'適合中國國情的緩控釋肥料'。
                                      
    記者:抑制劑型長效緩釋肥料的推廣應用效果如何?
                                      
    石元亮: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率先在東北地區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建立了東北地區主要土壤養分循環與平衡模型。在此基礎上,以國家'863'、'十一五'等一系列研究計劃為支撐,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開創了以調控土壤酶活性來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新技術——NAM脲酶抑制劑型長效緩釋肥技術。
                                      
    2003年,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的長效碳酸氫銨技術在40余家企業實現了產業化;2004年2月22日,采用該技術建成的國內首條緩釋尿素生產線——遼寧錦西天然氣化工有限公司60萬噸/年緩釋尿素生產線正式投產;2006年,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又與山東施可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了我國第一條100萬噸/年緩釋復混肥生產線。目前,采用NAM技術的企業已有12家,產能地200萬噸/年,產量80萬噸/年;擬建項目有8個,計劃產能80萬噸/年。
                                      
    近幾年在東北三省以及河北、山東、甘肅等地示范推廣表明:抑制劑型緩釋肥料不僅完全可以實現'一次施肥,一個生長周期不用再施肥'的目的;而且與普通化肥相比,可使氮素流失減少63%,節約化肥用量20%~30%;在施肥量減少25%的情況下,作物增產8%~18%,為農民節本增效75~127元/畝。正是因為能帶來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抑制劑型長效緩釋肥料的推廣一直比較順利,消費量連續三年增長30%以上,目前推廣面積已超過1億畝。預計到2011年,國內抑制劑型緩釋肥產能將達300萬噸,產量將超過200萬噸,推廣面積將達2億畝左右,成為我國緩控釋肥料的主流品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