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農膜專委會理事長韓連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農膜企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原料價格波動大,下游接貨意愿不強,企業流動資金短缺,目前企業設備的開工率只在60%左右”。
韓連貫告訴記者,農膜產品消費的季節性特征十分明顯。比如春季地膜需求量大,秋冬季功能性農膜消費趨旺。為保證市場供應,農膜企業一般都會在旺季到來前提前好幾個月備料生產。但前期聚乙烯價格一度沖破18000元/噸的歷史高點,加大了企業備料的資金壓力和風險,不少企業因資金短缺無法備料,延到9月初才開工生產,比往年推遲開工近4個月。按照慣例,每年的8月份以后,塑料原料價格在需求推動下應穩步走高,支持并帶動農膜價格上揚。但今年情形正好相反,8月下旬以來,塑料原料價格緊跟國際油價急急下挫,一個月時間即由最高時的18000多元/噸跌至目前的12000元/噸左右。受“買漲不買跌”心理的支配,塑料原料的價格越是下跌,農膜經銷商和農民越是不愿采購農膜產品,導致市場旺季不旺,企業平均開工率僅60%,產量同比下降40%。尤其是前期備料的生產企業,目前的產品價格已與成本價格倒掛達3000元/噸,連一些骨干農膜企業也進退維谷。
“今年企業的境況比以往哪一年都差。往年這個時候,公司門前早已車水馬龍,即便開足馬力連續生產,也不一定能按時完成訂單。”全國最大的農膜生產企業——吉林白山喜豐塑料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孫興和無奈地說。他表示,今年塑料原料和農膜市場讓他這位“老農膜”和一些專家都搞不明白,價格該漲的時候不漲反跌,需求該旺的時候交易反而清淡。以喜豐公司為例,雖然東北地區已到了農膜消費旺季,但公司目前日銷量還不到往年6月份市場剛啟動時的水平。
山東菏澤銀河塑料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根獻則抱怨說,雖然依托山東這個全國農膜消費大省的便利,該公司一直維持著正常生產,1~8月其農膜產量甚至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但利潤不僅沒有增長,反而減少了30%。“現在,每加工1噸農膜,企業的利潤由原來的100~200元縮水到了50~100元。”趙根獻向記者透露,若不是難以舍棄自己好不容易打開的市場和形成的人脈網絡,他早就不想干農膜了。
與趙經理相比,河南雙匯集團的領導顯得十分果斷。“利潤太薄了,甚至到了無利可圖的地步。為確保股東利益,集團公司今年調整了產品結構,甩掉了不賺錢的農膜加工,擴大了利潤相對豐厚的食品包裝膜的生產能力。”雙匯塑料廠銷售部的顏新華對記者說。雙匯塑料廠是上市公司河南雙匯集團股份公司下屬子公司,也是河南省最大的農膜生產企業,年產農膜3萬噸。今年初,該集團董事會決定,停止不賺錢的農膜加工業務,擴大PVDC(聚偏二氯乙烯)和BOPP(雙向拉伸聚丙烯)膜的生產能力。“現在,我們的PVDC火腿腸包裝膜不僅可以滿足雙匯集團食品包裝的需要,還有富余產品外銷,生意十分紅火。”顏新華說。
與此同時,在企業開工不足的情況下,劣質農膜產品活躍起來,使正規農膜企業的銷售更加困難。
韓連貫向記者透露,農膜行業面臨的困境已經引起國務院與工業和信息化部的高度重視。目前,整頓農膜市場秩序、維護農膜行業健康發展的一系列措施正在醞釀中。其中包括業界關注的《農膜行業準入條件》等文稿已經上報國務院及相關部門,不久即可批復。屆時,農膜行業的準入門檻將會大幅提高,這將有利于優勢企業的發展。同時,農膜將被明確定義為“農業生產資料”,除繼續享受增值稅減免優惠外,還可享受其他政策扶持,以推動農膜業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