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下半年特別是10月份后,化工、化肥產品價格大幅下跌,同上半年的最高價格相比,有些產品的跌幅已超過了50%,目前不少產品的價格已跌破了生產企業的成本線。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企業想到的便是限產保價,有些行業協會也在努力做這方面的工作。但實際結果卻往往事與愿違,限了產卻不一定能保得住價。
例如甲醇,針對10月份以來甲醇價格大幅下跌的狀況,10月20日國內18家主要甲醇生產企業發出了限產保價、制止價格惡性競爭的倡議書,其中內蒙古遠興能源和上海焦化兩大主要甲醇生產企業承諾減產30%,此倡議書發出后,甲醇市場出現了一定的回升走勢,有些地區漲幅高達200元/噸,但反彈行情很快夭折,23日后甲醇市場出現了更為猛烈的下跌走勢,到10月底時不少地區的甲醇出廠價已跌破了2000元大關,是今年以來下跌幅度最大的一段時期。再來看看國際油價,針對國際油價大幅下滑的局面,10月24日國際最大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召開緊急會議,做出決定:從11月起將該組織的原油日產量削減150萬桶,這也是歐佩克近兩年來的首次減產。這一消息傳出后,24日的國際油價迅速沖高,然而沒承想,25日卻出現了更為猛烈的下跌,紐約原油期貨價格下跌7%,達到63.64美元/桶,逼近17個月低點。
為什么限了產仍保不住價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限產只解決了供給問題,未解決需求問題。市場是由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組成的,當供大于求時,價格下跌,供小于求時,價格上漲,供需平衡時,價格平穩。限產實際上只解決了供給問題,并沒有解決需求問題,當限產的力度不夠,市場還是呈現供大于求狀態時,價格將繼續下跌。
二是真限與假限的問題。當行業組織做出限產決定后,有些成員會真正的按照協議要求限產,有些成員卻未真正執行協議,搞假限產,這在歐佩克組織中司空見慣,因為這些協議基本上是做給市場看的,是供方的一種姿態,并沒有很強的約束力,執不執行全憑組織成員的“良心”。更有甚者,有些成員會趁機拉高出貨,因為限產決定做出后,市場一般會出現沖高行情,有些人則趁此機會大量出貨,這樣就會使得限產的效果更差了。
三是新增產能的問題。限產限的實際上只是老裝置,如果新的裝置還在源源不斷的投產,限產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近段時間的甲醇市場就存在這方面的問題,由于自2002年以來,甲醇價格持續大幅上漲,利潤率很高,導致新增甲醇產能大幅增加,現在這些新裝置都在陸陸續續的投產,增加了市場的供需矛盾,再加之,近段時間進口的低價甲醇到貨量比較大,對國內市場沖擊很大,雙重壓力造成了國內甲醇價格的大幅下跌。
四是前期價格出現過非理性暴漲。像國際油價就是個典型例子,近幾年,由于受國際資金大鄂的大肆炒作,國際油價最高價格爆炒到了147美元/桶,遠遠偏離了其實際價值,現在的下跌只不過是價值回歸,單靠限幾個產,是根本解決不了什么問題的。隨著炒家資金的撤離以及國際經濟增速的放緩,價格下跌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
但也要看到,雖然限產保價不一定能真正保得住價,但限產還是有積極作用的,如果不限產,價格的下跌幅度可能比限產要大得多,限產對穩定市場信心、減緩市場價格的下跌速度還是有相當積極作用的。總體來看,限產保價只是一種權宜之計,是在市場出現急劇下跌狀態下的一種臨時的保護手段,要從根本上解決市場的供需矛盾,還有賴于對行業進行統一的規劃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