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肥指的是可以用作肥料的栽培作物。近20多年來,隨著化肥工業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化肥使用量不斷增長,有機肥料越來越不被重視,綠肥相關研究大大萎縮,品種更新嚴重落后,綠肥作物的生產迅速滑坡。
近年來,現代農業呼喚傳統農業精華回歸,綠肥作物得到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關注。有關專家呼吁,應加大對綠肥的重視力度,及時更新品種,恢復和發展綠肥生產。
可彌補化肥不足
中國農業科學院曹衛東博士表示,幾十年前,中國基本沒有化肥工業,施肥依靠的主要是綠肥和農家肥。以紫云英為例,15畝綠肥可固氮153公斤,活化、吸收鉀126公斤,替代化肥的效果明顯。
他介紹說,化肥的合理使用是在有限的元素間搭配,難以解決作物的所有需求,特別是對于土壤綜合肥力的需求;綠肥可以彌補這些不足。綠肥能提供大量的有機質,改善土壤微生物性狀,從而改善土壤質量。發展綠肥是實現有機無機肥料配合的重要措施。
除此之外,綠肥是最清潔的有機肥源,沒有重金屬、抗生素、激素等殘留威脅,完全滿足現代社會對于農產品品質的需求。在連作制度中插入一茬綠肥可以大幅度減少一些作物的連作障礙,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專家認為,合理種植利用綠肥,可以減少化肥使用并培肥地力,進而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肥料進入水體。我國如果恢復種植利用0.15億公頃綠肥,每年估計可減少流入水體的氮肥相當于67.5萬噸尿素。
發展面臨難題
近年來,農作物品質問題、土壤質量問題加重,作物產量難以持續提高、甚至出現施肥降低產量的現象;加上國家和社會對環境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需求不斷提高,有關專家認為,我國恢復和發展綠肥勢在必行。然而,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內,綠肥研究大大萎縮、綠肥生產面臨著一系列問題。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劉旭認為,我國發展綠肥首要問題是對其認識不足。因此綠肥種植利用長時間處于自生自滅狀態,而國家政策性投入和引導的缺失,也使農民種植利用綠肥的積極性不高。據了解,我國綠肥種植面積最高峰曾經達到約0.10—0.15億公頃,并持續穩定多年,而當前樂觀估計只有0.03億公頃。
劉旭介紹說,綠肥是一類作物,因此最根本的問題是品種資源問題。當前的綠肥作物品種大多是30年前甚至更久以前的品種,這些品種種性混雜退化、產草量嚴重下降。更嚴重的是,部分優良的地方品種已經在生產上消失。因此他認為發展綠肥首先必須更新品種。
而綠肥生產及綜合利用技術模式缺乏,也嚴重限制了綠肥在農業生產的應用。綠肥種植利用需要占用空間、時間、勞力等,如何根據不同生態區的特點將綠肥納入種植制度、解決綠肥與主作物之間的合理搭配,是綠肥種植利用的主要問題。綠肥的大多種植利用技術及經驗形成于上世紀60-80年代,和當時比較,當前的作物品種、施肥水平及施肥方式等已經發生了巨大變革。因此,需要對綠肥種植利用中的關鍵技術進行進一步研究和集成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