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廣東遭遇一場罕見冰凍雪災,年末又遇全球金融危機,農藥產業身處其中,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同時,國家對農藥行業的整頓力度加大,農藥企業準入門檻提高,取消農藥商品名,這些新政無疑會對整個產業產生重大影響。
2008年,是農藥行業非同尋常的一年。
事件一: 藥企準入門檻提高
國家發改委辦公廳3月6日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藥行業管理工作的通知》,規定了新成立的農藥企業核準資金最低要求。自2008年3月1起,原藥企業注冊資金不低于5000萬元,投資規模不低于5000萬元(不含土地使用費),其中環保投資不低于投資規模的15%;加工、復配制劑(包括鼠藥、衛生用藥)企業注冊資金不低于3000萬元,投資規模不低于2000萬元(不含土地使用費),環保投資應不低于投資規模的8%;不再受理分裝企業、乳油和微乳劑制劑加工企業核準;加工、復配制劑企業新增原藥產能須重新核準。
點評:
當前農藥市場混亂,與行業準入門檻低不無關系。因此,提高農藥企業準入門檻,讓“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無疑是規范農藥市場的良策。一則,注冊資金變高,可以讓有實力的企業占領市場;二則,登記門檻變高,登記一個產品少則需一二百萬元,投入增大,使企業不再輕易登記某個產品,促使流向市場的產品成為精品;三是環保審批,安檢要求變嚴。然而,提高門檻只能對那些正規企業有約束力,而對于那些“山寨”工廠而言,門檻提得再高,也無關它事。因此,相關執法部門還應該加強執法力度,來凈化農藥市場。
事件二: 草甘膦投訴“井噴”
今年前半年價格一路飆升的草甘膦,給市場也帶來了許多“晦氣”——假冒偽劣產品曾橫行市場,農民朋友不堪其害,對不良廠商的投訴一度“井噴”。市場上假冒“農達”、“金貴元”等品牌產品的“李鬼”出沒,給用戶和正規廠家造成不小的影響。
點評:
作為一個大宗農藥品種,草甘膦在我國發展較為成熟,之所以今年出現假冒產品橫行的局面,根本原因還是是國際市場供不應求,大多數國產草甘膦出口,導致國內市場供應緊張,假冒偽劣產品才能橫行市場。
國內市場草甘膦主要以10%水劑為主,大多利用原粉和原藥生產廢水勾兌而成。隨著今年草甘膦原藥的一路飆升,企業通過勾兌原粉生產10%的制劑已經入不敷出,這使得原藥廢水也成為許多原藥生產企業的“雞肋”。而受限于高昂的環保處理費用,一些原藥企業將這些廢水低價銷售甚至免費送給一些制劑企業。結果, 一些不法企業將原藥廢水就直接變成“10%草甘膦”銷往市場,除草效果大打折扣,引起用戶的惡評和投訴。而另一些不良廠商,則打起知名企業產品的主意,用大企業的桶裝上廉價所得的原藥廢水,狐假虎威賺取高利潤。有業內人士說,當一個產品價格像草甘膦這樣高達天價時,農民朋友、主管部門可要警惕了。
事件三:草甘膦價格像“過山車”
2008年可以說草甘膦生產企業的大喜大悲年。
由于前期國際原油價格一路上漲,生物能源的優勢得到體現,全球抗草甘膦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持續擴大,加上全球最大的草甘膦制造企業美國孟山都公司大幅減產,導致國際需求猛增,訂單如雪片般飛向中國,國內草甘膦企業開足馬力生產,仍然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價格節節高攀:從2006年底的原藥3.1萬元(噸價,下同)開始飆升,到2008年4月份達到頂峰,創下了10萬元的天價,國內草甘膦企業迎來了“暴利時代”。可惜好景不長,從5月份起,草甘膦價格開始下降。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國際農藥市場進入下行通道,草甘膦更是一路領跌,價格以平均每月下跌1萬元以上的速度迅速回落,目前已跌到2.6萬元左右,已經低于多數企業的成本線,企業生產面臨虧損。與此同時,市場需求也極度疲軟,來自國際市場的訂單寥寥無幾。
點評:
草甘膦市場大起大落,除了與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有關外。主要原因還在于,國內草甘膦企業的盲目擴張和過度競爭。近年來,由于草甘膦價格一路走高,國內出現了一種非理性的投資過熱現象,不僅老廠搶上新的生產線,稍有實力的非草甘膦生產企業也紛紛涉足,甚至連一些原來非化工領域的企業和個人也開始投資生產草甘膦,結果必然使行業進行新一輪洗牌。只不過國際金融危機加快了洗牌的進程。
有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已經形成了約90萬噸的草甘膦原藥年生產能力,而我國就擁有將近60萬噸,但目前全球每年的市場需求僅50萬噸左右,即使今后逐年有所增長,也遠遠達不到產能增長的速度。全球草甘膦已經嚴重過剩,一個微利時代即將到來。
事件四:出口退稅普遍上調
11月17日,國家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頒布《關于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等商品增值稅出口退稅率的通知》,決定調高部分商品的增值稅出口退稅率。
此次上調出口退稅率涉及到農藥行業的20多項千余種產品,除列入“雙高”目錄的產品外,幾乎都包括在內。殺螨特、氯氧磷、草甘膦等的退稅率將由目前的5%提高到9%;三氯殺蟲酯、滅螨醌、特樂酯的退稅率將由目前的5%提高到13%。
點評:
此次大范圍上調農藥產品出口退稅率,目的是鼓勵農藥行業的生產,平衡農藥產品淡旺季余缺,農藥行業能夠維持正常生產,能保障用藥高峰供應。從這個角度來看,出口退稅率進一步上調和出口關稅下調在增加農藥行業收益的同時,將更有利于行業樹立信心,維持穩定生產。但是,這項政策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當前正處于農藥行業“烈火識金”之際,一批技術層次不高、攪亂市場秩序的企業正面臨著被淘汰的危險,而退稅率調高又把這一批本來有可能因虧損而退出市場的小企業救活了。
事件五:貢柑急性炭疽病再暴發
繼去年炭疽病在“中國貢柑之鄉”德慶暴發后,2008年3月底,一場來勢更為兇猛的炭疽病再度席卷德慶貢柑,全縣部分貢柑遭到不同程度的浩劫,導致一些情急之下的桔農砍掉了不少果樹。病害肆虐,無疑給治療性藥劑咪鮮胺、預防性藥劑代森錳鋅等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使得相關藥劑一度成為最為暢銷的殺菌類產品。
點評:
德慶貢柑急性炭疽病再度暴發,給我們帶來了眾多的啟示。
技術方面,病害防治并非簡單的“腳疼醫腳,頭疼醫疼”,而是應該有個全面的考量。因此,炭疽病的防治也需要考慮栽培管理方面的問題。除此之外,病害防治一定要以預防為主,病害一旦發生后再治療往往為時已晚;而且,對口藥劑施用應該掌握好防治適期,“好鋼才能用在刀刃上”。
應急方面,病害大面積連片暴發,已非獨家獨戶所能控制,政府部門出面組織“統防統治”方可事半功倍;同時,農藥執法部門一定要執法到位,以免因農藥假劣而耽誤防治適期。
服務方面,對口藥劑的生產經營者要盡可能地幫助果農做好預防工作。果農與農資企業之間可謂唇齒關系,唇亡而齒寒,如果整個柑桔產業毀掉了,農資企業還有多大的生存空間?
事件六: 商品名取消三步走
2007年12月8日,農業部頒布了《農藥標簽和說明書管理辦法》,宣布將取消農藥商品名,分三個階段進行:從發布之日起不再受理新的商品名的申請;對于已經受理的商品名稱、農藥登記證,要在2008年7月1日之前進行更換,已經受理的農藥商品名,生產廠家有半年過渡期,2008年6月30日前可以使用;已經在市場上流通的產品,只要在保質期內就可以使用。
點評:
商品名禁用實施到位后,農藥產品名稱可由1.6萬個減少到1700多個。這對于企業來說產品競爭更加激烈,這樣會促使企業更加注重品牌建設。對于消費者來說無疑是好消息,產品品種數量大大減少,選購農藥相對簡單。但值得一提的是,通用名不容易記住,所以企業需要加強宣傳。
事件七: 農藥銷量大縮水
農藥市場銷量大縮水,無疑是今年農藥行業的共識。有統計數據顯示,今年殺蟲劑銷量比往年少20%左右,殺菌劑銷量比往年少10%左右,除草劑銷量與去年持平,經銷商積壓了不少殺蟲劑和殺菌劑。估計2008年農藥用量總體比2007年下降10%左右。
點評:
今年農藥市場比較低迷,主要是天災所致。上半年廣東省農業生產遭遇兩次嚴重的自然災害。一是2月份長時間低溫冰雪災害天氣,造成大量農作物凍死,越冬蟲源減少,蟲害發生比往年明顯減少、減輕;二是5-6月連續長時間降雨、高溫寡照,嚴重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而這段時間正是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時期,也影響了防治工作的正常開展。事實上,除了自然災害帶來的直接影響之外,農戶因收入受損而減少了農藥投入也是造成今年農藥市場銷量縮水的原因之一。
事件八: 淡儲異常冷清
農藥施用淡季儲存一些產品用于來年開春之用,這幾乎是農藥廠商的一項慣例。然而,這個慣例卻在今冬出現了例外。由于農藥原料價格及農業病蟲害發生的不確定性,導致農藥生產及經營企業在淡季生產、儲備更多農藥的意愿明顯降低。謹慎、觀望的心態籠罩整個行業。
點評:
買漲不買跌是生意場的普遍心理。當前,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農藥原藥、市場消化量等不確定因素增多,企業淡儲不得不面臨極大的風險,農藥市場也是霧里看花,讓人捉摸不透。此時冷靜觀望無疑是比較理性的選擇。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背景之下,已有美國一跨國公司對代森錳鋅類藥劑提價10%,而德國某大公司也醞釀各類產品全面漲價。這些大公司的異常舉動無疑值得業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