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全球農藥原藥最大出口國,中國曾一度成為全球第一大磷肥出口國,中國也曾經是尿素出口大國。在全球農資市場上中國制造的標牌也是越來越引人注意。但在2008年,情況開始發生變化。肥料的出口受到國內宏觀政策的調控,而農藥的出口受到國際標準和市場變化的限制。中國制造的農資產品,在出口的路上遭遇阻礙。
必須看到,中國農資產品的出口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擁有低成本優勢,這也曾是幾乎所有中國商品的最大優勢。但在今日,特別是針對肥料、農藥這樣的特殊商品,這個優勢就一再地被置疑,被分析。肥料的最大疑問來自于出口能源、出口政策優惠;農藥的最大疑問在于污染問題、過度擴張。
對此,行業內的有識之士提出了中國農資產品必須產業升級,才能以更合理、更經濟、更有效益的方式加入全球經濟市場的大循環。
其實,中國制造面臨的問題,以前也有其他國家和地區遇到過,他們是怎么解決的呢?日本、韓國及中國臺灣,其實都曾遇到過低成本優勢喪失的“亞洲命題”,幸運的是他們都走出來了。
1988年漢城奧運會時,釜山正享受著全球產業升級帶來的積極影響,剛剛從中國臺灣手中接過“世界制鞋之都”的稱號,成為“亞洲制造”的新領軍者。在巔峰時刻,釜山曾經生產了全球70%的鞋類制品。企業之多,產業之集中,很容易讓人想到今天中國的溫州。隨著利潤的日益微薄和競爭的日趨慘烈,相當數量的釜山制鞋企業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消失得無影無蹤。不幸的是,韓國人的痛苦記憶正在成為中國的現實。在釜山升級換代為世界著名的船舶生產基地的過程中,中國誕生了為數眾多的“鞋都”、“電器之都”、“服裝之都”等等。
學者認為,各類產業可以按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來分類。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都集中到中國等勞動力豐富的國家,而資本密集型產業則集中在發達工業國家。于是,中國產業升級的常規路徑就應該是逐漸淘汰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高科技行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
經濟學家郎咸平提出:“與其進行產業升級,不如首先進行產業鏈升級。”他說,今天的國際競爭已經不是企業的競爭和產品的競爭,而是產業鏈的競爭。郎咸平認為,任何行業的產業鏈,除了加工制造,還有六大環節: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物流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
對照一下中國的農資產品,我們出口的產品究竟包括了哪幾個環節?哪幾個環節則是完全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