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化肥品種的電子交易漸成趨勢。
市場:“類期貨”嘗試亮相
據記者了解,被稱為“類期貨”的尿素中遠期電子交易,是指按照尿素商品交易雙方的交易指令以價格優先、時間優先的原則來確定成交價格并生成電子交易合同,并按交易定單指定的交收倉庫進行實物交收的交易方式。簡單來說,通過這種交易模式,尿素生產企業可以提前出賣企業在未來生產的尿素。目前,我國尿素生產企業存在原料煤供應脆弱、產能過剩等風險,而這種“類期貨”交易模式被認為是套期保值的手段、規避風險的工具。
對于尿素中遠期電子交易的套期保值功能,青島國際商品交易所市場擴展部總監李百恩詳細地進行了解釋。比如,3月份是尿素銷售旺季,企業生產成本為1600元/噸,現貨銷售價格為2000元/噸,那么利潤就是400元/噸。但企業不可能永遠都處于銷售旺季。比如到了5月,尿素價格可能會下跌到1800元/噸,那么企業在現貨市場上就會比3月減少盈利200元/噸。而有了中遠期電子交易,企業就可以在3月份提前將尿素在電子交易市場上以2000元/噸的價格賣出,到5月份再以1800元/噸的價格買入。如此一來,企業在淡季也能夠得到和旺季一樣的400元/噸的利潤。這就是尿素中遠期電子交易的套期保值功能,即由中遠期交易的盈利來彌補現貨市場的損失,使企業的利潤不變。
據記者了解,目前已經有一些尿素企業捷足先登,開始了尿素中遠期電子交易的嘗試。山東魯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魯西化工公司年產尿素160萬噸,在國家取消限價令,放開化肥價格之后,開始運用尿素中遠期交易模式規避價格波動風險。公司與青島國際商品交易所交流后,雙方提出了生產保值交易和訂單保值交易等多種操作模式。
業內人士:“類期貨”可成期貨
盡管尿素“類期貨”是期貨的雛形,但它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尿素期貨。從本質上來說,中遠期交易賣的是實物商品,而期貨交易是標準化合約,真正產生實物交割的情況很少。用一位業內人士的話說,“類期貨”與期貨的區別如同普通火車和動車,是兩種“層次”不同的工具。尿素期貨必須經中國證監會批準,并且只能在大連、鄭州、上海的全國三大期貨交易所掛牌上市。
從“類期貨”到期貨,僅一步之遙,不少證券界人士因此提出了國內建立尿素期貨的設想,并論證了其可行性。
華證期貨經紀有限公司農產品研發中心經理吳朝清認為,運用期貨市場這只“無形的手”,選擇化肥市場中最具代表性、用量最大且占整個化肥市場40%以上份額的尿素作為期貨標的物,來調節各方面的矛盾,采取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兩條腿走路的方式,能促進國內化肥行業的健康發展。
首先,尿素期貨有助于我國在亞洲乃至世界化肥市場形成定價中心。我國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化肥生產國、消費國和進出口國。但是,我國的化肥市場價格并不足以影響世界化肥價格的走向。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在化肥行業我國只有現貨市場,各地區、各部門的價格都不一致,沒有形成統一的權威價格。如果尿素能夠成功上市,通過期貨市場,可以建立起化肥價格的發現機制,增加我國在國際化肥市場的價格影響力,使我國在國際化肥貿易中處于主導地位。
其次,尿素期貨有助于國內化肥市場穩定。當前,化肥市場缺乏有效的價格發現機制和風險規避手段,市場信息不充分,也不對稱。化肥生產企業和貿易商對化肥價格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斷,有時甚至幾家大的生產企業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結成同盟而壟斷價格。所以,在沒有尿素期貨的情況下,市場關于化肥價格走向的判斷往往是南轅北轍的。另外,市場一有風吹草動,化肥價格就會出現跳躍式波動,最終出現暴漲暴跌,使各方利益均受損。而期貨市場的基本功能就是發現價格和規避風險,確保市場高效運行,使化肥生產商以自己滿意的利潤賣出產品,鎖定成本,同時,使經銷商覺得價格可以接受而買進。
再次,尿素期貨有助于政府部門更好地調控化肥市場。過去,政府調控化肥市場往往是優惠加限價。目前化肥價格已經市場化,限價措施不可能實施了。而期貨市場通過形成未來價格信號能反映多種生產要素在未來一定時期的變化趨勢,具有超前性。政府可以依據期貨市場的價格信號來確定和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引導生產企業調整生產經營規模,使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發展的需要,從而達到宏觀調控的目的。如果政府覺得通過期貨形成的價格太高,可以采取增加供給、限制出口和扶持冬儲等措施加以調控,把價格降下來。
目前,現貨交易是我國化肥交易的最主要模式。
生產企業:務實思維不認同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盡管證券界人士對此議論紛紛,但生產企業對尿素期貨的認同度并不是太高。
“尿素期貨目前還只是個概念,難以形成大的市場。”尿素產能為100萬噸/年的山東瑞星化工有限公司分管營銷的副總經理張殿順這樣告訴記者。他介紹說,國內的尿素銷售其實一直是預收款、后發貨,這就類似于期貨形式。尿素銷售是由經銷商和生產廠家直接面對面地洽談、交易。如果進行期貨交易,反而相當于增加了一個“中間商”,增加了交易風險和交易成本。
年產尿素120萬噸的山東聯盟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的銷售經理孫德亮也同樣認為,假如尿素期貨上市,公司參與交易的可能性不大。2008年生產尿素97萬噸、而且始終保持100%產銷率的山東華魯恒升集團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常懷春向記者表示,尿素期貨具有不可預測性,存在著一定的風險,企業暫時不會參與。
“尿素這個品種不適合期貨交易。”一直關注尿素期貨的江蘇華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市場部部長李昊鋒對記者說。他認為,目前適合期貨交易的品種,都是沒有品牌概念和統一標準并且已經同質化的品種,而國內的尿素銷售有很強的區域品牌概念,尿素在生產時其包裝標識就已經定了,無法再改。另外,尿素如果進行期貨交易,在交割上有一定的特殊性。
“目前尿素現貨市場比較分散,影響其價格的因素較多且不穩定,運輸成本等非主要因素在成本構成中所占比例很高。這造成期貨交易的交割地點不好選。另外,尿素期貨的交割與傳統的分區域銷售以防止串貨的模式也存在矛盾。”山東魯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銷售公司總經理姜吉濤也同樣認為,交割困難阻礙著尿素期貨的上市。
河南一家尿素生產企業的董事長告訴記者,多數尿素生產企業其實并不指望套期保值,而是期望有大的投資商、經銷商能夠與企業簽訂購銷合同。生產企業的職責就是生產和銷售產品,靠賣產品實打實地掙錢,而不愿意靠買賣差價來盈利。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很多尿素生產企業對于尿素期貨都處于觀望的狀態,即便以后真正參與,他們主要還是傾向于“賣出”,而不是參與期貨交易的整個流程。
業內人士:期貨仍是大趨勢
對于生產企業的冷淡,鄭州商品交易所研究發展部總監劉少華這樣分析,尿素生產企業大多會聯產甲醇等其他產品,雖然這兩年尿素價格有波動,但是從總的產業鏈來看生產企業一直還是有利潤的。生產企業的這個特點決定了其利用期貨進行套期保值的積極性不高。而經銷商大多是現貨企業,而且以縣、鄉、鎮級經銷商為主。他們一邊進貨一邊賣貨,存貨的時間短,對套期保值的需求也較弱。“因此,從整體看,尿素生產和流通領域的企業還不是一個愿意通過期貨進行套期保值的群體。”劉少華說。
“當然,期貨作為一種高級的市場形式,是對現貨市場的一種有益補充。從長遠來看,尿素期貨今后最終還是要上市的。”姜吉濤、李昊鋒都這樣告訴記者。
在他們看來,期貨價格對現貨價格具有預期和指導的作用。通過眾多交易者在期貨市場上公開競價,形成的價格更具有權威性和指導意義。利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可以規避因現貨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保證現貨單位以最小的風險獲得最大限度的利潤。目前國內不少交易品種如大豆等利用期貨來套期保值的事實已經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尿素推出期貨交易是必然趨勢。
上海期貨交易所能源化工部高級總監陸豐告訴記者,一個品種的上市要經過中國證監會的批準,近期他們還沒有把尿素作為重要品種來研究。但是他也認為,目前尿素中遠期電子交易模式的推出,將為尿素期貨培育市場和投資者,為尿素期貨奠定基礎。
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胡俞越表示,完善的現代化商品市場體系,包括現貨市場、中遠期交易、期貨。因此,從長遠看,我國終歸還是要發展尿素期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