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磷復肥產業發展處于結構調整的重要關頭,只有在立足國內農業需求的基礎上通過循環經濟與科技創新,延伸整個磷化工產業鏈,才能使中國磷復肥產業突破瓶頸發展。這是4月23日昆明召開的第二屆全國磷復肥技術創新(云天化國際)論壇上給記者的感受。
2008年,中國磷復肥產業受到重創,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進一步提前,企業都在尋求突破發展瓶頸的新辦法。中國磷肥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張永志、《磷肥與復肥》雜志主編許秀成都表示,未來中國磷肥行業發展既要保證農業需求,又要兼顧資源、生態、環境承載力目標,通過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才能成為磷肥強國。
據中國磷肥工業協會分析,2008年底國內磷酸二銨產能約過剩500萬噸(實物量,下同),磷酸一銨約過剩600萬~650萬噸。2009年3月底,國內磷酸二銨供大于求量在180萬~230萬噸之間。在此情況下,磷復肥企業已體會到單一產品的效益越來越低,產業調整成為必然選擇。
鄭州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全國磷肥與復肥信息站主任湯建偉,云天化國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明大增認為,2009年國內磷復肥和磷化工企業面臨著市場飽和、節能減排要求提高、效益下降等諸多挑戰,新形勢讓企業意識到只有在立足國內需求的基礎上,通過開展循環經濟與技術創新,延伸磷化工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才能擺脫發展困局。
國內磷肥產業在磷礦采選、料漿法磷銨、磷石膏制硫酸聯產水泥、黃磷生產技術方面都具有較高的水平,但循環經濟與自主創新方面仍然滯后。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玉芬在論壇上指出,歐盟已經規定磷化工生產不得全部以磷礦石為生產原料,至少需有50%為回收磷。磷資源涉及肥料、農藥等13個領域,資源的利用需重視多元化。清華大學化工系生態工程中心胡山鷹教授認為,向自然生態運行模式學習是解決當前高速發展與資源短缺、能源匱乏、環境污染矛盾的唯一出路。四川大學化工學院鐘本和教授認為,磷化工要在濕法磷酸凈化、黃磷提取、濕-熱聯產法生產磷酸、電子級磷酸制備、磷化工循環經濟與綠色合成技術方面獲得突破,通過建立研發平臺、驗證平臺、擴散平臺實現磷化工產業國際化、大型化、精細化。
據悉,本次會議由全國磷肥與復肥信息站、《磷肥與復肥》編輯部、國家鈣鎂磷復合肥技術研究推廣中心、鄭州大學化工學院、四川大學化工學院主辦,來自磷復肥行業的專家、企業代表約300人參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