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7日,全國農技中心在江蘇南京召開了早稻病蟲發生趨勢會商會,來自水稻主產區的測報技術人員及有關專家對2009年螟蟲發生趨勢進行了會商。根據各地冬后螟蟲殘留基數調查結果,結合水稻耕作制度和氣象條件等因素綜合分析,預計今年全國水稻螟蟲仍以二化螟為主,總體呈偏重發生態勢,發生面積2.65億畝次,與去年相近。
一、發生趨勢
1.發生面積與程度
二化螟總體為偏重發生,面積2.18億畝次。其中一代在長江中游、江南大部稻區大發生,西南東部和中北部、東北部分稻區偏重發生,華南北部、長江下游及江淮稻區中等發生;二代在江南、長江中游、西南中北部和東部、東北部分稻區偏重發生,其他稻區中等發生。
三化螟總體為中等發生,面積4620萬畝次,比去年增加約10%。其中一、二代在華南中東部中等發生,江南大部、華南西部偏輕發生。
2.越冬代蛾高峰期
二化(hua)螟越冬代蛾高峰期除江南西部、長江中游和東北部分稻區比去年提前2-4天外,其他大部稻區推遲3-5天。三化螟越冬代蛾高峰期在華南中南部、江南大部和長江中游稻區比去年提前2-5天,西南大部和長江中下游稻區接近去年或略遲。
二、預報依據
1.冬后活蟲基數(shu)高(gao)
據18省(區、市)453個縣(市)病蟲測報站3月下旬至4月上旬冬后螟蟲基數調查,今年螟蟲冬后活蟲數仍然偏高。其中,二化螟在西南中北部、江南和長江中游、東北稻區畝加權平均活蟲數分別為大發生指標(1000頭/畝)的1-2倍、2-4倍和3-5倍;畝加權平均活蟲數超過700頭以上的站點有212個,占調查站點總數的46.8%;超過1000頭、2000頭、3000頭的站點分別為185、125和84個,分別占40.8%、27.6%和18.5%。三化螟在大部稻區畝加權平均活蟲數低于700頭。
2.水稻品種、稻作制度和栽培方式利于螟蟲發生
當前,我國大部稻區水稻主栽品種仍以粗稈大穗、優質高產型為主,對螟蟲鉆蛀為害和種群繁殖有利;隨著種植結構、稻作制度不斷調整,近年華南、江南和長江中游稻區已形成單、雙季稻混栽格局,栽插期不一、橋梁田增多,稻田生態環境日趨復雜,為螟蟲輾轉為害提供了有利條件;長江流域稻茬免耕油菜和小麥面積比例維持在較高水平,拋秧和直播稻面積增長較快,且機械收割高稻樁田面積增加,為螟蟲越冬存活和化蛹羽化提供了適宜場所。
3.氣象條件對大部稻區螟蟲發生較為有利
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5月份,氣溫除云南東北部較常年同期偏低外,全國其余大部地區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除長江中游沿江和西南西部較常年同期偏多外,其余大部地區較常年同期偏少。這樣的氣象條件除對長江中游和西南部分稻區螟蟲化蛹羽化產生一定抑制作用外,對其他大部稻區無明顯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