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A年會上,存在這兩大派別:一方是全球最大的鉀肥生產商繼續堅持高價位策略,另一方是以中國、印度和巴西為首的主要進口國要求回歸合理價格,其中印度方的態度十分強硬。印度最大的鉀肥進口商IPL總裁、印度化肥協會主席與鉀鹽行業分會進行了全方面交流,他們認為,所有肥料品種都已經回歸理性,鉀鹽生產者仍然幻想維持高額利潤是出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產商享受超高額利潤后不愿意回到合理利潤,此外,生產商仍維持高價格是為了維護那些仍然有高價庫存的戰略合作伙伴的利益。從國際貿易角度可以理解他們的行為,但是違背了價值規律和供需關系(以人為減產控制供需平衡),這樣的形勢不會維持太久。
印度方面表示,盡管他們的庫存只有50萬噸、只能維持到今年的9月份,但是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們已經向農民解釋一個季度不使用鉀肥,對作物不會造成明顯減產。鉀肥供應商認為,在印度用完他們僅存的50萬噸庫存后,將會回來尋求合作。但是他們的算盤打錯了,印度堅持將鉀肥價格降低到合理價格,他們認為,鉀肥價格高于DAP的價格是絕對不能接受的。根據目前的DAP價格,今年鉀肥價格只要高于CFR300美元/噸,印度方是不會接受的。
鉀鹽行業分會認為,如果鉀肥價格達到CFR300美元/噸,鉀肥生產商仍然具有比較豐厚的利潤。不要忘記,在2007年以前,CFR200美元/噸以下的水平時,鉀肥生產商并沒有虧損。以老撾甘蒙省開發的嘉西鉀鹽項目為例,依照開發建設成本,比俄羅斯、加拿大都高,但是開采工廠固定生產成本每噸為114美元,約為人民幣787元,加上變動成本等,市場銷售預計261美元,約為1800元人民幣,項目利潤非常好。所以,國際生產商將鉀鹽價格維持在300美元/噸,仍然有較高的利潤空間。相反,靠人為的控制鉀肥產量來維持其高價運行,不僅制約了消費,同時也減少了銷售量和經濟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