賒賬已經成為農資銷售領域一個十分突出且長期困擾經銷商的問題。不少經銷商不光是當年或者上年的賬不能收齊,甚至還有人背著多年未收上來的“死賬”。記者在河南采訪中發現,談到賒賬問題,大部分經銷商都一肚子委屈,無論是大型批發商還是基層零售商都有著“賒賬年年有,年年收不齊”的經歷。
記者從河南省西華縣的調查中了解到,賒賬在縣級經銷商層面的負擔最大。去年10月份當地開始種植小麥,鄉、村級經銷商向縣級經銷商賒賬,到今年春節勉強能夠收回一半欠款,而其余欠款何時能完全收回連經銷商自己也不好說。對于縣級經銷商而言,向廠家拿貨一般都需要直接打現款,銷售則以量取勝,經銷利潤并不高。一位南陽市的縣級經銷商告訴記者,目前他的資金壓力非常大,因為鄉鎮級的經銷商拿的貨都是在他那里賒欠的,而他則要實打實地將現款給廠家。
化肥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季節性強且對于縣級經銷商來說占用的資金流量較大,用肥旺季前經銷商都需要及早、大量地進貨,而貨款收齊則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導致經銷商大量資金被占用。河南西華縣一位縣級經銷商告訴記者,近年來由于門檻逐步降低,這一行業的競爭也異常激烈,經銷商為了贏得更多的顧客,不得不賒賬,并且賒賬數目也越來越大,正是經銷商的這一行為“寵壞”了顧客,如今農民買肥不管手頭有錢沒錢基本都要求賒賬,很少會一次性付清錢款。基層經銷商的賒欠自然就轉嫁到縣級批發商的頭上,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縣級批發商快進快出,靠銷售量拿利潤,但遇上整個市場大起大落的情形時,無論是大批發商還是基層零售商或者是消費者均存在著強烈的“買漲不買跌”的心理,縣級批發商不得不眼看著自己的庫存一天天掉價,即使掉價,即使賒欠,終端市場仍然停滯不前。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對于賒欠,無論是縣一級的批發商還是終端市場的零售商都有一肚子的話要說。因為幾乎每一位農資經銷商多多少少都有多年未結清的“死賬”,多則幾十萬元,少則幾千元,更重要的是舊賬沒有結清,新賬仍在不停地出現,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
要真正走出目前農資銷售領域的這一怪圈,除了適當提高農資銷售的門檻以外,更關鍵的是逐步提升經銷商自身的農化服務水平以及讓農民樹立起一定的品牌意識,讓消費者在購肥的同時得到技術含量相對高的服務指導,同時讓農民懂得農資產品的選購不能僅僅只看價格,更重要的是質量,只有如此三管齊下,才能使長期以來困擾農資經銷商的問題得以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