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分析一下,磷肥行業遭遇的困境無非是因為產能過剩、成本過高、價格過低。對這些原因,既可以怨天,也可以尤人。但筆者發現,不少企業在分析原因時,很少怨自己。似乎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別人造成的,與己無關。
磷肥行業在金融危機中遭受重創,肯定有著不可抗拒的外在因素,這一點任何人都不會否認。中國磷肥企業在去年的經營中確實出現了很大的困難,磷肥行業高達數百億元虧損的事實也擺在了眾人面前。這既有宏觀政策方面的原因,比如關稅問題、淡旺季出口差別和出口時間、磷礦產品增值稅等,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磷肥產品的出口,增加了產品成本;也有市場方面的原因,比如市場競爭過于激烈,甚至可以用慘烈來形容。但筆者認為,真要究其深層次原因,還是在于企業本身。
比如,產能過剩的問題不是今天才提起,早在好幾年前,無論是政府組織,還是行業協會都在喊控制產能,調整產業結構的呼聲也是一浪高過一浪。但當經濟形勢尚好,產品尚能銷得出去的時候,多數企業似乎聽不進去,依然我行我素,想擴能就擴能,該投產就投產。這些企業并沒有很好地在科技創新、新產品開發、結構調整、企業管理等內涵發展上下功夫,而是一味追求規模,講求做大。其結果是當危機到來,以前那些一直存在的問題就凸顯出來了,使得市場形勢急轉直下,企業經營陷入困境。
因此,要改變磷肥行業目前的困難局面,雖然少不了政府的強力支持,但最重要的還是企業要有所作為,要深刻認識自身所存在的問題,改變傳統的發展思維和經營模式。有的企業一味靠政府扶持,要優惠政策;而有的企業卻在反思中調整自身,在危機中尋找機遇,其結果是大相徑庭的。其實,應對眼前的危機,作為磷肥企業既要對市場有準確的判斷,又要在控制產能方面痛下決心,更重要的是,要在調整產品結構、強化自主創新方面走出屬于自己的發展之路,這才是企業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否則,再好的政策也是救不了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