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月進口量呈萎縮態勢,進口均價震蕩下滑。氯化鉀單月進口量自1月達到33.9萬噸的峰值后呈萎縮態勢,7月僅進口0.5萬噸,降幅高達94%。進口均價自去年10月起震蕩走低,7月回落至461.4美元/噸,下降33.7%。
以一般貿易進口為主,保稅倉庫進出境貨物進口倍增。一般貿易進口35.9萬噸,增長33.8%;保稅倉庫進口25.7萬噸,激增34.4倍。
白俄羅斯和俄羅斯為主要進口來源地。自白俄羅斯進口27.2萬噸,增長1.8倍;自俄羅斯進口19.1萬噸,增長36.9%。自上述2個市場合計進口量占進口總量的75.2%。
集體企業進口占半壁江山。集體企業進口32.1萬噸,增長2.1倍,占進口總量的52.1%;國有企業進口28.1萬噸,增長99%。
分析認為,山東口岸鉀肥進口低位徘徊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全球鉀肥供應商大幅削減產能,鉀肥價格始終維持高位,目前年度鉀肥價格談判尚未結束,采購商觀望情緒仍較濃厚;去年肥料價格大起大落,復混肥企業和經銷商元氣大傷,企業生產采購更加謹慎;國內鉀肥產量逐漸增加,品質水平不斷提高,市場份額逐步擴大,加上受季節性因素影響,鉀肥需求有所下降。
隨著國內農業的快速發展,對鉀肥的需求不斷增加,需求量與產量之間的缺口不斷擴大,去年已達770萬噸。鉀肥巨大的供給缺口給我國農業安全帶來了隱患,專家建議加快行業調整步伐,維護產業戰略安全。
一是大力提升國內鉀肥自給率。據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統計,去年中國鉀鹽表觀消費量(產量加上凈進口量)為588.2萬噸,其中國產鉀鹽277.5萬噸,自給率僅45%。而國際鉀肥定價權掌控在壟斷機構卡特爾手中,該組織掌握著全球85%的鉀肥生產總量,在其成立以來的20年里,國際鉀肥價格攀升了20倍。高昂的農資價格不僅大幅擠壓了國內農民的年收益,也大大增加了政府部門穩定農產品價格的難度。專家表示,著力提升國內鉀肥供應自給率是行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第二,以國外投資建廠的形式增加鉀肥保有量和供給量。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目前全球已探明鉀鹽礦儲量約170億噸,我國儲量僅5億噸,且主產區受自然條件限制,每年約有1/3的時間停產,儲量不足和供給量增長緩慢將是我國鉀肥行業需長期面對的難題。通過到國外投資、參股、建廠等方式,既可增加我國鉀鹽保有量,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國內鉀肥供需矛盾,還能增強鉀肥進口議價能力,對我國鉀肥行業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第三,加強宏觀調控,控制進口規模。相關部門應對鉀肥進口加強宏觀指導,合理控制進口數量,既要滿足國內高端鉀肥產品的需求,對我國鉀肥產業形成有益補充,又要防止進口過量妨礙我國農業發展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