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廣東省統計年鑒》顯示,2007年農藥施用量為9.92萬噸。按1噸農藥產生50公斤包裝廢棄物計算,僅廣東每年要產生496萬公斤農藥包裝廢棄物;目前全國每年農藥需求總量30萬噸左右,農藥包裝廢棄物達1.5萬噸。據了解,由此每年產生的農藥包裝廢棄物約有32億個。
1.5萬噸、32億個,如此龐大的數字,但目前廣東尚無一家專門針對這類廢棄物回收的企業,而國內開展此項回收業務的企業也僅寥寥數家。顯然,越來越多的農藥包裝廢棄物必然仍將成為有害垃圾,它們能否找到更有價值的出路?
長年沉積下來的有毒垃圾
“地里山上河里到處都是農藥瓶(袋),也沒有人去回收。”9月22日下午,梅縣雁洋鎮三鄉小都村60多歲的古淦源從果園出來,望著污染越來越嚴重的村莊,直嘆這是“沉積下來的毒物”。
古淦源說,自己種了10多畝的沙田柚和臍橙,每次打藥需100多元,丟棄的農藥瓶、袋有10多個,一年打6-7次,就有60-70個。“農藥包裝廢棄物和豬糞便已經是影響農村環境最主要的污染源,現在都不敢用河里的水喂牲畜、洗衣服。”
與沙田柚相比,用藥量更大的是蔬菜、柑桔、香蕉等作物,每造蔬菜用藥5-6次,柑桔一年用藥至少15次。顯然,由此帶來的包裝廢棄物會更多。
“現在農藥以小型包裝為主,加上葉面肥,數目相當龐大。”杭州清淵塑業包裝有限公司銷售經理許從我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目前用于農藥包裝的材料有玻璃、塑料、鋁箔,其中塑料瓶占50%,主要包括PE(聚乙烯)瓶、PET(聚酯)瓶和多層復合高阻隔瓶。據了解,PE瓶在水劑、乳油農藥包裝及葉面肥包裝中的使用量很大;PET瓶氣密性佳、耐有機溶劑,可用于甲醛、二甲苯、丹酮等做溶劑的高滲透農藥;多層復合高阻隔瓶的基本材料是PE,中間加有一層粘合劑,克服了單層PET瓶易滲水、不耐DMF(二甲基甲酰胺)的缺點。
“現在只有三唑磷、氧化樂果等常規藥采用玻璃瓶包裝,使用量占整個農藥包裝的30%。”江門大光明公司銷售經理陳錦弟說,鋁箔軟包裝成本相對較低,主要用于粉劑。
“這些都不屬于可降解材料,長期存留在環境中,會導致土壤受到嚴重化學污染。”研究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張付申表示,除亂扔的農藥玻璃瓶易扎傷農戶外,瓶、袋中殘留的農藥,也嚴重污染土壤,帶來安全隱患。
盡管國家已出臺相關規定明確農藥包裝物可作為再生資源再利用。然而,為何農藥包裝物不能像啤酒瓶與部分飲料瓶那樣獲得有效回收?
啤酒瓶回收模式難仿效
啤酒瓶在所有包裝物中回收率最高,回收途徑主要通過啤酒廠家在零售店實行押金返還制度,部分廢棄物專業回收公司也開展該項業務。這得益于《啤酒瓶》(GB4544-1996)國家標準規定“B”型啤酒瓶回收期限在兩年內可重復使用。而飲料瓶采用食品級原材料,經回收分類,粉碎成片狀,再重新造粒,可用于日化品包裝材料、化纖等方面,主要靠專業回收公司。
“將這種完全市場化的回收體系用于農藥包裝不可能。”張付申說,啤酒瓶回收價一般為0.1-0.2元/個,飲料瓶回收價為0.07-0.12元/個。受經濟利益刺激,這兩種瓶子絕大部分都能回收再利用,而農藥瓶特殊,不可能帶來這么好的效益。
“還是有一定的回收再利用價值,只是利潤低,很少有回收公司將業務擴大到農藥包裝。”許從我舉例分析,全新的PET為9400-9600元/噸,飲料瓶的二次回收PET為3400-3500元/噸,農藥瓶估計只值2000-3000元/噸。盡管已禁止高毒農藥,但中低毒農藥畢竟也有毒性,回收公司必須先進行無害化處理,除去成本,僅剩300-400元/噸的利潤。另外,農藥種類繁多,有的農藥滲透力強,農藥包裝每用一次粘度就會下降,比如裝有機溶劑的瓶若回收只能用來裝水劑。
杭州藍新塑料包裝制品有限公司經理裘世芳表示,由包裝公司回收、再用來裝農藥很難實現,一是回收成本太高,二是農藥企業之間競爭激烈,都喜歡用美觀、漂亮的新包裝。
“農藥生產企業回收也不可能。”陳錦弟說,主要是農民太分散,而且農藥市場也比較亂,回收后的農藥瓶,不清楚之前裝過哪種有效成分或隱形成分,易產生交叉污染。據悉,廣東一些柑桔產區雖有廢品收購站以2-3元/斤回收這些廢棄物,但極有可能與普通塑料瓶混在一起回收再利用,并沒有先進行無公害處理,這樣的再生產品可能會帶來安全隱患。
有法規支持缺政府扶持
近年來,國家對資源再利用越來越重視,1999年1月1日起實施的《包裝資源回收利用暫行管理辦法》規定盛裝過農藥或其他毒害品的包裝廢棄物在未作無害處理的條件下,只能作填埋處置。而在2007年5月起實施的《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中明確將農藥包裝物納入再生資源范圍。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循環經濟促進法》也有類似規定。
同時,據業內人士透露,與之配套的《包裝物回收利用管理辦法》有望今年年底出臺,其著重強調包裝物使用企業(即產品生產企業)有責任回收包裝物或委托符合要求的企業回收包裝物,包裝物利用企業(零售企業)要負責清潔生產、環境保護等。政府也將從稅收、物流運輸等方面支持企業回收利用包裝物,并鼓勵實行包裝物押金返還制度。
這兩年,農藥包裝物回收也引起了不少地方政府的重視。上海市制定《上海市農藥經營使用管理規定》,自6月1日起施行,要求農藥經營單位建立劇毒、高毒農藥使用后的容器、包裝物回收登記制度,并對盛裝農藥的容器和包裝物實行有償回收和集中處置制度;湖北建立了全國首個農藥廢棄物倉儲,存放量達到100噸,農藥廢棄包裝物將集中運到這里處理。
“像上海這樣做的,全國僅此一家。”省植保總站農藥科科長黃軍定介紹,上海通過財政出資在每個村建一個回收站,實行有償回收,“廣東還沒有這樣的打算,這需要政府出錢出力。”
“僅有條文規定也不行,關鍵是如何實施,誰來監管。”張付申認為,要在農村建立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制度,即便有政府的扶持,也很難有效實施。他說,目前城市人口集中、文化素質相對較高,可廢棄物回收仍不理想,更不用說在農村。但政府可以組織專家調查農藥包裝對生態環境、人身安全危害程度。做好宣傳,讓農民自覺將廢棄物堆到一起集中處理。
對此,黃軍定表示認同,農藥使用者應付起處置農藥包裝物的責任,按照《農藥安全使用規范總則》,將玻璃瓶、塑料瓶、金屬瓶等沖洗三次后掩埋,紙包裝應該焚燒或掩埋。
“農民哪(na)有這樣(yang)的意(yi)識,兌藥后隨處(chu)就扔了。”英(ying)德英(ying)城農技站站長葉(xie)添銓說(shuo),要是(shi)政府(fu)能(neng)扶持(chi)廢(fei)棄物收購(gou)點,引導其收購(gou)農藥包裝(zhuang)或提高(gao)回(hui)收價格,農村拾(shi)荒的人多了,也會像城里(li)的飲料瓶一樣(yang)有效(xiao)回(hui)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