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氣荒”頻頻光顧,而今年氣頭化工企業更是感受到了“史上最嚴重”的“氣荒”。于是,對天然氣行業及價格機制進行改革的呼聲又起,對天然氣生產企業壟斷的質疑也不絕于耳。不過,對于深受“氣荒”之苦的化工企業來說,認清當下天然氣供應和利用的形勢,做好應急預案或盡快進行調整才是當務之急。
如今,國家優先民用的天然氣利用思路已經明晰。根據國家發改委實施的《天然氣利用政策》,城市燃氣為優先類,同時禁止以天然氣為原料生產甲醇。從各地的需求來看,天然氣僅滿足民用還有很大的缺口。根據社科院的統計,未來十多年里中國天然氣需求將以每年11%~13%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20年天然氣需求量將超過2000億立方米,缺口將達1000億立方米。
從供應角度來看,中石油昨日表示,目前每日合計天然氣供應量已達近兩億立方米,創歷史新高,管網已處于滿負荷運行狀態。擴大生產能力、提高儲氣規模等都非一日之功,所以,在短期內大幅增加供應量是不太可能的。
事實上,本世紀初開始,我國掀起了一股大上天然氣化工的熱潮。不僅新疆、重慶、四川等地區守著氣田建項目,在西氣東輸工程啟動之際,許多西氣東輸經過的中部和東部地區,也紛紛利用西氣東輸帶來的資源優勢,規劃發展天然氣化工項目。由于當時天然氣與石油、煤等相比具有價格優勢,而且屬于清潔能源,因此,幾乎凡是有氣經過的地方,都規劃了化工項目。
然而,這些企業卻并沒有迎來“氣足飯飽”的一天,甚至有些項目在建成之日就陷入“氣短”的苦惱。比如,在陜西省投資59億元建設的“氣化陜西”惠民工程中,化工企業卻看不到利好。陜西省發改委明確表示,“氣化陜西”工程不會考慮化工行業,天然氣也將不會增加在化工行業的應用。而重慶市有的項目則在建成后因為天然氣供應不上,數月不能投產。
天然氣作為相對緊缺的清潔能源,優先用于城市燃氣,這有利于節能減排,也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當前天然氣漲價已成定局,利用天然氣發展化工將面臨嚴峻挑戰。為此,一些一直把天然氣化工作為經濟發展增長點的地區,如陜西,已決定進行調整,不再擴大天然氣化工的規模,原定于“十一五”期間擬建的5個天然氣化工項目全部停建。
在這樣的形勢下,企業必須積極探索天然氣緊缺狀態下的應對措施和發展戰略。有些企業已經果斷進行了調整。比如,齊魯石化第一化肥廠、瀘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平煤藍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都相繼實施了“氣改煤”方案,以擺脫受制于氣的被動局面。
但是,更重要的是,無論以何種資源為原料,節約資源、充分利用資源、實現資源價值最大化,是資源緊缺時企業需要思考的首要課題。企業應充分考慮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和延伸產業鏈,努力以最小的資源量生產出最高附加值的產品。
與國外相比,我國在天然氣的化工利用方面還有較大差距,產量低,能耗高,工藝落后。目前,我國天然氣化工利用最廣泛的技術路線是間接法,產品基本上是以合成氨和甲醇兩大類產品為主。這樣的工藝路線和產品結構,即使有氣可供,根據不斷上漲的天然氣價格,經濟上也是不劃算的。因此,探索用天然氣直接合成法制乙烯、丙烯,并進一步生產精細化工等高附加值產品,恐怕是氣頭化工企業的最終出路。
此外,氣頭企業應做好“斷氣”的應急預案,或探索聯合建立儲氣機制,以減少供氣波動帶來的影響和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