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東光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治河訪談
對氮肥企業來說,進一步調整產品結構,實現化肥的復合化,開展農化服務,使化肥生產更加集約、科學,滿足農民期盼的量少、高效和環保的新施肥理念和要求,將成為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一條有效途徑。 ——王治河
問:河北省東光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東化)“雙百萬噸”項目號稱河北省小氮肥有史以來最大的技改項目,進展情況如何?
王治河:“雙百萬噸”項目是年產尿素和高效復合肥各100萬噸的超大型項目,總投資13億元。這么大的規模和投入,全由我們一個企業操辦。但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一期工程在建設期間,就遭遇了“卡脖旱”——融資困難,市場蕭條,投入增加。過去企業的好多技改,都夭折在大環境的急劇惡化上。而我們的成功,恰恰是在項目開始前,做了充分準備:一是資金,6億~7億元的投資預算,我們準備了8億元以上的資金。二是設備,所有預定設備都貨比三家,選最好品牌、最好產品、最佳服務。三是管理,公司借項目上馬,大搞職工培訓,健全、優選各項技術指標和管理制度。正是這些準備,使這個項目的一期工程(18萬噸/年合成氨、30萬噸/年尿素)首戰告捷,2009年7月23日投產,8月底就達到了設計生產能力,到2009年底生產尿素15.18萬噸,而且全部售出。
問:在技改投入上,東化一貫執行怎樣的策略?
王治河:量力而行,說得形象化一點,就是量錢搞技改,堅持科學發展觀。
1992年,我剛執掌東化時,正值國家扶持小氮肥,進行碳銨變尿素的“四六”(4萬噸/年合成氨、6萬噸/年尿素)改造。這是小氮肥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產品調整,而且投入主要由國家負擔。企業都想以此為契機,改變命運。當時以東化在規模、技術、設備、管理等方面的實力,還不具備改產條件。沒有足夠的資金準備,盲目“大干快上”,非但救不了企業,還會將其拖入深淵。
當時,我選擇了放棄。把別人“跑步(部)進京”、爭項目的工夫,放在了根據生產、技術需要,“小步快跑”,不斷進行企業承受得起的小改小革上。隨著技術、工藝、設備等不斷的填平補齊,合成氨產能逐步增加,設備的開工率、長周期運轉率和相應的經濟效益等逐漸提高,企業實力明顯增強。到2000年8月,合成氨產能達到8萬噸。10個月后的2001年6月,投資不到7000萬元、年產13萬噸的尿素裝置在東化建成投產。
東化的“尿素夢”,比上馬“四六”的企業,晚了近10年。但我們走的是一條自己可以掌控、行得通的路。速度不慢,量力而行,規避了好多風險。沒沾國家資金扶持的東化,反而建成了個規模、效益、管理等都像模像樣的中型氮肥廠,上馬尿素只是信手拈來,順勢而成。不但沒有背上包袱,還把東化推到了更大、更快發展的起跑線上。
問:東化又到了抉擇企業發展方向的關鍵時刻,是繼續“小步快跑”,還是“大干快上”?
王治河:顯然,前者是條熟路,順風順水,而后者則投入太大,充滿風險。不過,在東化,任何決策都有一個起碼的前提:量錢而行。任何投入實行與否都取決于兩個條件:一是需要,二是負擔得起。
過去的“小步快跑”,是困難時不得已的辦法。現在不一樣了,經過前些年的積累和發展,東化不僅有了干點大事的本錢,而且具備了在國內外進行融資的信譽和能力。正是出于這種考慮,才有了年產100萬噸尿素和100萬噸高效復合肥兩個項目一并實施的奮斗目標。實現這個目標,任務可能繁重一些,但一步到位,總體上比較合算。投入雖然較大,但仍在“量錢”和可以掌控的前提下。而且是分步實施,采取多種形式,因此具體到某個實體的某個階段,壓力并不很大。
“雙百萬噸”項目,我們醞釀了整整5年。到2006年,東化產能定格在年產合成氨18萬噸、尿素25萬噸。規模超過中氮,接近大氮。在此基礎上,只需投資6億~7億元,上一個“1830”(18萬噸/年合成氨、30萬噸/年尿素)項目,尿素總產能就能達到55萬噸,不費太大的勁,企業又能承受。但這個規模,仍然不能形成絕對競爭優勢。若是新上兩套“1830”項目后,再平衡補齊,尿素總產能可達到100萬噸,就是一般企業很難達到的“老大”了。
高效復合肥也是化肥企業角逐的戰場。化肥企業提供給市場的產品,應當是施用方便,效用增加的復合肥料。現在的復合肥市場,雖然也很活躍,但產品單一,品質低下,假貨泛濫,始終難成氣候。這就為能夠提供質量和品牌俱佳產品的大型或超大型單質化肥企業介入,提供了市場和機會。
問:對眼前炒得很熱“氮肥產能過剩”,有何看法?
王治河:這幾年,由于市場原因,氮肥擴能比較快,價格下降幅度比較大,市場需求確實接近飽和,但還沒有達到“過剩”的程度。
一方面,從全球角度看,化肥市場并沒有飽和。國際上主要以油氣為原料的氮肥生產,其成本總的趨勢是上升的。而我國主要以煤炭為原料的氮肥生產工藝的成本,與其相比,顯然處于優勢。前幾年,油氣價格暴漲時,國際肥價飚升,我國對氮肥出口課以重稅,抑制了國內肥料出口,造成了供大于求的假象,加之國際金融危機,使肥價遽然降低。隨著國際油氣價格再次上升,市場競爭的天平再次向我國傾斜。而我國如今已明確放棄對化肥進出口的限制,氮肥國際市場會越來越有利于中國企業。
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化肥利用率的逐漸提高、環境保護要求的日益強烈,科學施肥已經成為發展方向。根據不同土地、不同莊稼,配制養分不同的復合肥料,實現少施、高產,正在成為肥料產業最大的賣點。尿素是復合肥料的主要原料,因此氮肥企業以尿素熔融液為原料,再加入其他養分,不出廠就能直接生產復合肥,與單純的復合肥企業相比,既省掉了一道工序,節省了成本,又保證了生產質量。顯然,對氮肥企業來說,進一步調整產品結構,實現化肥的復合化,開展農化服務,使化肥生產更加集約、科學,滿足農民期盼的量少、高效和環保的新施肥理念和要求,將成為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一條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