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烯氟蟲腈”是被國家科技部列入“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農藥創制工程創制品種產業化工程,這是大連瑞澤農藥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殺蟲劑新品種,其產業化的成功實施,為我國高毒農藥替代提供了一個可有效防治水稻和蔬菜害蟲的新品種,對于加速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藥創制品種的產業化和市場開發,推動高毒農藥替代具有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近幾年來大連瑞澤公司自主創新研發的“嗪草酸”、“烯草酮”、“百滅磺隆”除草劑等都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2004年公司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火炬計劃高新技術企業”,企業技術中心也由大連市級提升為遼寧省級,獲得了2009年度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創新示范企業光榮稱號,成為國內農藥行業知名企業之一。
這些成績,凝聚和傾注了王正權的全部心血和智慧。
作為企業主要負責人,王正權親自參與課題技術研究,提出攻關目標,銜接、解決科研技術難題,增強科研人員信心,并親自設計農藥新品種、新制劑配比,如田歸農、糧滿囤等產品,參與了企業18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的創制農藥新品種的研發。自2001年以來王正權參與研發的新產品中有二項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超高效除草劑“嗪草酸”、“烯草酮”、殺蟲劑“丁烯氟蟲腈”分別獲2003年,2005年、2009年國家化學工業科技進步和發明二等獎。苯噻草胺獲遼寧省第四屆優秀新產品三等獎,大連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他本人在2006年當選全國石油和化工優秀民營企業家,2009年被評為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優秀科技工作者)。
從1986年的生產技術科長到現在的企業掌門人,二十多年來,王正權以頭腦敏銳、勤奮、善于思考著稱,以“三思方舉步、百折不回頭”鞭策自己,為企業制定了“創新、開拓、拼搏、務實”的經營理念,帶領員工在資不抵債,已經破產倒閉的縣級磷肥廠的廢墟上建成年產萬噸、現代化的農藥生產企業。如今公司的總資產已超過6億元,年銷售收入達到4億元,累計上繳國家利稅2.3億元。
進入21世紀,王正權清醒地認識到,靠仿制國外的農藥品種發展企業是沒有前途的,只有建立自己的科研隊伍,盡快研發和創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農藥新產品,才能發展和壯大企業。他果斷決策投入1200多萬元修建了3000平方米實驗大樓,裝備了農藥合成、劑型研制、分析測試儀器功能齊全的實驗設施。組建了以新星農藥研究所為主的企業技術中心,建成了農藥、精細化工科技創新體系,每年撥入600多萬元研發經費用于研發和引進農藥新品種、消化吸收新技術。
為追求精練、高效、科學、現代化、實用的自主創新模式和管理機制,孜孜不倦探索適合國情、投資省、見效快的開發農藥新品種途徑。王正權特聘請我國農藥界老前輩王大翔、柏再蘇教授為導師,收集研究國外優異農藥品種為先導,指導公司科研人員選擇沒有專利保護的類似化合物作標靶,有目的地嫁接新的活性基團,改換分子結構,設計了一批N-苯基吡唑衍生新結構化合物。
王正權還親自與導師、科研人員研討新化合物合成路線、工藝條件、分析檢測手段。及時安排科技人員實驗室小試,制出的樣品作結構鑒定、現場觀察室內活性試驗。經過篩選:“丁烯氟蟲腈”以活性高、藥效好,毒性低、殘留理想勝出。
目標確定,王正權果斷決策組裝中試裝置,解決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時將成果轉化為工業化批量生產,以盡短的時間將產品投放市場。2007年產業化裝置試制原藥28噸投放市場和出口,銷售額1960多萬元。踏出創制農藥新品種大幅度節省科研經費、縮短研發時間、加快新產品投放市場速度捷徑。現在,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丁烯氟蟲腈”已經獲得國家專利,韓國、印度尼西亞和印度也已授權。
他結交了許多國內精細化工合成、農藥制造、植物保護專家、農藥銷售經理,虛心聆聽和吸取有關農藥的學術研究、新品種研發動態、使用技術、國內外市場需求趨勢知識和信息,積累了豐富的農藥合成、生產技術、制劑配方和營銷經驗。
王正權常說,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生產出一流的產品。為此,企業建立了長期的人才招聘和吸引、激勵、創新發展的機制和管理體系,營造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保持公司擁有一流的農藥合成、植保、市場營銷隊伍,對在技術創新和科研成果工作中作出貢獻的課題組集體和個人,技術帶頭人根據貢獻大小給預獎勵和津貼。
持續依靠科技創新給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良性循環促進企業不斷夯實壯大。如今,大連瑞澤公司主要產品在國內市場覆蓋20多個省市,也打入國際市場,遠銷東南亞、獨聯體、歐共體、南美洲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實現了他“振興民族工業,實現產業報國”的宏圖夙愿。2006年“瑞澤”商標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2007年9月公司生產的“瑞澤”牌乙草胺評為中國名牌產品。王正權也多次被評為金州區、大連市、遼寧省勞動模范,大連市優秀專家等。并被推選為中國農藥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藥工業協會常務理事、沈陽農業大學客座教授、中國昆蟲學會常務理事等。獲得榮譽的同時他沒忘記回報社會:(入連)工程捐款,為印度洋海嘯受災國家、見義勇為基金、慈善總會捐款,親赴貧困山區實施扶貧幫困。以投資辦廠、科技下鄉等形式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捐資助學,經他資助的貧困學生已達1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