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一項全國化肥產能調查結果顯示,盡管行業產能過剩嚴重,但許多企業仍有擴產計劃。若如期實施,到 2012年尿素總產能將達7000萬噸以上,大大超過目前5000萬噸的國內消費量;到2010年,我國磷肥總產能將達到1900萬噸,2015年將擴大到2200萬噸,大大超過了目前國內每年1200—1300萬噸的消費量。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化肥處處長李志堅表示,近年來,我國氮肥、磷肥自給有余,鉀肥自給率顯著提高。品種結構明顯改善,高濃度肥料占75%,復合肥料產能基本滿足需求。但行業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氮肥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是生產企業資源掌控能力弱,資源價格上漲“吃”掉了很大一部分行業利潤,無煙煤相對壟斷,價格堅挺,天然氣資源緊張,上漲壓力大。二是尿素產能相對過剩,出口受阻。三是需求相對穩定,增長潛力小。四是大型裝置技術裝備仍依靠引進。五是生產企業不掌控銷售渠道,市場調控能力弱。六是集約化程度低。
磷肥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是硫資源對外依存度高,進口依存度40%—50%。二是磷肥產能相對過剩,出口受阻。三是需求從高增長轉入穩定期,增長潛力小。
鉀肥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是資源不足,進口量大,自給率低。二是市場受出口商控制,價格居高不下。三是資源賦存條件差,開發成本高。四是開拓國外資源渠道進展緩慢。
復混肥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是重生產、輕農化服務,產品不能適應精確施肥的要求。二是炒作概念,魚龍混雜,假冒偽劣產品依然存在。三是生產廠家眾多,企業規模小,營銷成本高。四是布局不合理,原料、產品大進大出現象嚴重,增加了社會運輸負擔。復混肥行業的無序發展增加了農民用肥成本,影響了行業健康發展。
專家認為,化肥產業結構調整方向是:降低化肥生產成本,擺脫對高價原料的依賴。改善品種結構,提高化肥利用率,從單純追求尿素、磷銨的發展到適當增加復合肥、精確施肥等。要實現化肥裝置多聯產,讓資源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如合成氨副產氣、固體利用,濕法磷酸、磷石膏、硫鐵礦、氟,鹵水提鉀副產鈉、鎂、鋰等資源的綜合利用。
從子行業來看,氮肥行業要繼續推進產業布局調整,在能源基地和具有能源優勢的糧棉產地建設大型生產基地;優先支持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加大氮肥企業原料及動力結構調整力度;實現45—80萬噸/年大型氮肥裝置國產化。磷肥行業要發揮云南、貴州、湖北、四川等省磷資源優勢,合理利用中低品位磷礦,繼續完善磷肥基地建設;加快磷肥工業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建設,建成一批硫鐵礦鐵資源回收利用、中低品位磷礦制酸、磷石膏綜合利用、氟資源回收利用產業化項目;大型磷酸裝置配套濕法磷酸精制實現“肥酸聯產”,提高磷酸裝置的經濟效益,應對市場波動的風險。鉀肥行業要進一步完善青海、新疆兩大鉀肥基地的建設,在鹽湖集團形成的200萬噸氯化鉀、中信國安100萬噸鉀鎂肥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十二五”期間新增50萬噸鉀肥產能(折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