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偉認為,2010年農資市場終端購買需求發生變化,直觀表象就是復合肥需求降低,導致這種結果的直接原因并不是農民的購買力的減弱,恰恰相反,是由于農民購買力增強和購買形式發生了變化。“今年需求肥料不足,并不是由于購買力下降,相反是由于農民手頭寬裕,忽略了旺季到來、價格上漲可能導致的肥料投入增加。” 劉若偉分析說,以目前的糧食市場為例, 2010年糧食收購價格都有所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比2009年提高了3元/50公斤,新糧上市的早秈稻(三等,下同)、中晚秈稻、粳稻則比2009年分別提高3元、5元、10元,有些地方玉米價格甚至上漲到1.1元/斤。但是今年的肥料投入卻低于去年同期水平。目前45%硫基復合肥出廠報價大約在2250元/噸,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與此同時,農民的購買習慣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劉若偉說:“現在農民的購買習慣,就像今年大眾過春節一樣。以前人們過春節提前準備、采購,現在大家沒有這種欲望。商店都開到了家門口,可以隨用隨買。這一購買習慣已經延伸到肥料行業。”此外,今年東北復合肥市場啟動慢、需求低,是受到磷酸二銨、BB肥料品種以及和當地產能的沖擊,劉若偉斷定,今后這種趨勢將日漸明顯。
市場變化也引發肥料行業物流環節的調整,特別是長途發貨的運力、速度將經受考驗,肥料流通的區域性也將更強。劉若偉強調說,特別是在東北地區。
復合肥的原料企業上下游也出現一些變化,原料價格細分趨勢明顯。有些磷銨上游的原料企業,根據磷銨市場終端價格定價,采取硫金沙價格與同類產品硫磺價格實行聯動的定價辦法。劉若偉算了一筆賬:“去年磷銨最低的時候只有1600元/噸,最后漲到2300元/噸,但是磷銨企業的效益并不如漲價之前。”
原材料成本上漲快、反應周期縮短,使身處末端的復合肥企業經受成本倒掛的“煎熬”,一些復合肥企業對原材料采取了“靜觀其變”的采購策略。“氮、磷、鉀原料不掉到底,廠家不采購。事實上目前需求確實客觀存在,所有復合肥廠家的磷銨庫存量都非常小。但是他們對后市看跌,就是不拿貨,一旦形成漲價之勢,才會出手。”
原料市場行情的急劇變化,導致生產企業不履行價格合同的現象時有發生。劉若偉坦言:“2008年以前企業信譽相對可靠。但是,這兩年經過市場的洗禮,有些廠家隨市漲價,也引來一些企業的附隨,企業信譽面臨考驗。”
市場多方面變化使企業壓力逐漸增大,加上產能擴張的影響,引發復合肥企業經營模式發生改變。一些大中型復合肥生產企業經過幾年積累,資金相對充裕,加上銀行放貸積極,使企業擴產趨勢明顯。與此同時,經營方式也出現“位移”。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很多生產企業相繼成立貿易公司,開始原材料及產品的“轉手”貿易。
有企業認為,今后處于中間生產環節的復合肥企業經營難度加大,迫使這些企業調整產業鏈向上下游整合。同時,復合肥生產企業也在反思,隨行就市的“拋售”是否可取,“逼迫”一些資金充裕的生產企業,開始探討自儲策略。
目前,為了適應市場,湖北祥云集團公司將根據市場調整營銷策略,做到以動治“靜”。劉若偉說:“這種模式也會逼迫我們生產廠家自己庫存,祥云公司畢竟不是資金周轉不過來,沒有下游的庫存我們可以自己找倉庫,自己儲存產品。其次是根據現在的市場,祥云公司不會實行以前的‘打法’,而是將根據市場變化,合理運作。”
據悉,自2008年開始,湖北祥云集團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再度掀起發展風云,大手筆投資再造“新祥云”。2008年下半年起,陸續投資16億元,擴大磷酸、磷銨、硫酸等產品的生產規模,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祥云集團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胡華文曾經這樣定位祥云的大發展戰略:“祥云新區項目建設投資數額之大,乃武穴歷年來本土項目建設之最。我們投巨資再造一個新祥云,絕不是簡單地擴大企業的生產規模,提高產品產量,而是進行管理上的再造和工藝流程上的再造。祥云新區建成為一個現代化的生態工業園區。”
目前,祥云集團新區建設計劃用地1000畝,建設碼頭6座,規劃工程項目12個,涉及硫酸、凈化磷酸(工業級)、磷酸一銨、磷酸二銨、合成氨等產品近20個產品。預計到“十一五”末,祥云集團公司將達到硫酸產量150萬噸、磷酸一銨100萬噸、復合肥100萬噸、合成氨30萬噸、磷酸二銨20萬噸,工業磷銨12萬噸等。項目投產后,將實現銷售收入33.95億元,利稅6.5億元。到“十二五”期間,祥云集團總體銷售收入將達到100億元。同時,湖北祥云集團公司還投資2.6億元,在山東省曹縣上馬建設年產50萬噸復合肥項目,并于今年上半年竣工投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