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收過后,記者走訪了河南省駐馬店、漯河、許昌、鄭州、新鄉等地區。很多經銷商反映,最近幾年當地農資市場不正規的廠家、不合格的產品泛濫,特別是夏種玉米用肥更為嚴重,而知名廠家的品牌產品銷售萎縮,正規經銷商生意越來越難做。
駐馬店市上蔡縣某鄉鎮零售商老王告訴記者,今年夏種前后他的肥料銷售情況依然不好,“比去年還差一些,基本就沒有賣”。老王說,多年來他主要是和縣上相熟的批發商合作,銷售湖北、山東等地大肥料廠家的品牌產品。每年幾百噸的銷量、幾萬元的收入讓他“挺知足”。
“最近這兩三年,都沒掙到錢。”老王說,大概是從前年(2008年)開始,市場上各種“小牌子”肥料突然明顯多了起來,“每袋比我的肥料要便宜一二十元,很多都是開著三輪車直接走村串戶送到農民家,還有的是直接找村里的‘能人’代銷。” “這幾年新出來的合作社也挺厲害,去年就賣了不少!”此消彼長,老王這幾年的銷量直線下跌,還趕不上原來的三成了。
許昌的農資批發商老劉告訴記者,自己銷售的幾種省外大廠品牌肥,這幾年也越來越難賣了。“以前統共銷個兩三萬噸很輕松,現在費很大力氣還是賣不到一萬五千噸!”
“每年都會冒出一堆新牌子,聽都沒聽說過。復合肥每個養分成本是多少,一算就算出來,他們的東西賣得那么便宜,能沒問題?”老劉氣憤難平。
老劉說,當地最重要的作物小麥因為生長期長且農民更重視,因此秋季小麥用肥情況相對還好,“都不敢太過分。”但玉米用肥則大不同——“玉米三個月的生長期,只要氮能跟得上,苗子就看不出大問題,所以偷減磷鉀養分,太多太普遍了——到了玉米用肥,產量當然受影響!”
老王說,雖然以前也經常會有小廠找上門來推銷,但他都不敢輕易合作,怕出問題。“現在,我熟悉的不少朋友也越來越多賣‘那些小肥料’。看看今年秋天情況怎么樣,還不行的話,明年我也打算試試看。”
老劉則表示,希望政府管理部門能嚴打那些不正規產品,“這也算是還我們正規經銷商一個公道——公平競爭,我輸了也心服口服。”
他還打算在以后的兩三年扎扎實實補上一課——開示范田,培訓零售點,找老師講課,告訴農民什么才是真正的好肥料。“我還是相信邪不壓正,就不信我的正規肥賣不過假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