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用世界上7%的耕地養活了22%的人口,但是卻用了世界上35%的化肥,與此同時中國卻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
前不久,綠色和平組織邀請了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溫鐵軍教授及其團隊,對目前中國氮肥的環境和經濟負外部性的相關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分析,并對生態農業的氮肥替代效應進行了總結和分析,在此基礎上,綠色和平組織將于近期內向我國有關政府部門提出一些政策建議。
綠色和平組織媒體主任劉晨告訴經濟觀察網站記者,2010年是我國政府部門編制起草“十二五”規劃的關鍵一年,抓住這個時機,綠色和平組織方面為我國“十二五”規劃解決糧食安全、環境污染等問題提出多個政策建議。
綠色和平組織本次提出的主要建議是——設定氮肥總體減量目標,取消氮肥行業補貼、對氮肥行業征收資源和環境稅,將稅收收益投入生態農業的發展中,農村組織要走合作型生態農業的道路。
具體來說,在氮肥減量政策方面,綠色和平組織建議,“到2020年逐步將氮肥使用量減少30%以上”,要這一目標,“可以通過分區域有步驟地推廣生態農業、養分資源綜合管理技術體系,并配合其他措施而實現”,還建議,“取消對氮肥生產和流通行業的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并設定化肥生產和使用減量目標”。
對于如何有效推動生態農業發展,綠色和平組織認為,生態農業生產周期長,農業生產領域的比較收益低,并且由于我國長期發展化學農業,導致土壤和農田生態環境惡化,導致生態農業初期風險大,產量低,轉換期長。因此建議“有必要補貼農民的生態農業實踐,特別是轉型期的農民生態農業實踐”,“給生態農業相關研究和能力建設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
其外,綠色和平組織還建議,成立政府主導、各部分參與,以農民利益為主的綜合農協,制定相關政策扶持綜合農協進入生態農產品的流通領域獲取流通利潤,通過流通利潤來補貼生態農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