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企業應該在發展N、P、K三元肥的同時,重視生物肥、功能肥、中微肥等新型肥料的開發,盡量避免低端化、同質化競爭。”9月11~12日在蘇州召開的全國第15屆新型肥料技術研討會上,中國化工學會化肥專委會秘書長陳奕峰提出,以高效化、復合化、長效化、多元化、功能化為特征的新型肥料開發,是提高我國耕地單產、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國際農業高科技競爭的重要領域。
陳奕峰認為,現階段我國積極發展新型肥料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它是大幅提高農業增長率和貢獻率,快速實現農民大幅增收的有效手段。同時,發展新型肥料能有效改良農作物的品質,預防病蟲害發生,避免大量使用高濃度的農藥,改善環境污染,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江蘇省農科院資環中心研究員邵建華結合當下趨勢,就新型肥料各主要品種的重點開發方向做了專業解析。PGPR復合生物肥具有營養、促生、防病、降解土壤污染物的多重功能,是當前微生物肥料研究的熱點;CSP-3生物肥具有很強的解磷、解鉀功能及高活性,發展前景看好。有機肥方面,應將廢棄物工廠化處理與有機肥生產相結合,掌握快速發酵與除臭技術,探索有機無機復混肥、生物有機肥等新的肥料劑型。
在功能肥料方面,邵建華提出應重點開發保水、高效、改土、抗倒、除草、抗病蟲等功能,以及保水有機無機復合肥、硅肥、有機復合緩控釋肥、沖施肥、植物源葉面藥肥、植物源有機無機復合藥肥、壯秧劑等品種。中微肥需要綜合利用廢棄資源以降低成本,以氨基酸、腐植酸為螯合劑保持中微量元素的活性,以大量元素肥料為載體方便農民使用;同時,與農藥復配達致藥肥合一,并為特種農產品的開發提供特種肥料。
對于緩控釋肥,專家提出要努力降低成本,使披著“金衣”的包膜肥真正走進大田,對木質素、纖維素、工農業廢棄物、草炭、風化煤進行控釋改性,以開發新型高效的控釋材料,同時研究新的控釋工藝和設備。礦物資源肥料方面,應重視低品位磷礦的利用,如華南農業大學開發的活化磷肥可實現難溶性磷酸鹽中磷的釋放;同時開發鉀長石的利用技術,如可提取水溶性鉀的枸溶硅鉀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