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8月28日召開的中國農科院農業資劃所·雙贏集團生態肥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及專家研討會上獲悉,隨著近幾年化肥用量的逐步增大,隨之而來的食品安全、環境污染、肥料養分流失問題也日益嚴重。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大力發展生態肥料是大勢所趨。
雙贏集團董事長藍森古表示,中國農科院農業資劃所·雙贏集團生態肥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將結合中國耕地質量與施肥現狀,依據植物營養學說和科學施肥理論研制的,是含有生態調控因子(植物益生菌、中微量元素和活性有機質)的新型生態肥料。它在傳統肥料的工藝基礎上,采用低溫成膜插層技術,嫁接植物益生菌,螯合中微量元素,添加活性有機質,能夠分解和轉化土壤和空氣中作物不能直接吸收的必要養分,提高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利用率,減少(鈍化)肥料中的有害物質,全面修復土壤功能,從食物鏈源頭控制污染,促進生態環保、食品安全。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唐俊華說,糧食連年增產的一半功勞都來自于肥料,肥料對糧食增產的貢獻很大,同時負面影響也不小,因此研發新型生態肥料很有必要。中國農科院農業資劃所·雙贏集團有限公司生態肥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將真正實現產、學、研的結合,對新型生態肥的的研發、推廣和使用,對保護生態環境,將產生積極的作用。
中國農科院資劃所研究員趙秉強強調,中國肥料利用率很低,養分流失每年造成的損失超過500億元。另外磷礦在世界上屬于稀缺資源,按照現在的開采量,國內高品位的磷礦資源在10年內將枯竭。另外,中國鉀肥資源貧乏,只占世界保有量的2.5%。按照目前這樣的發展,后果非常可怕。所以,生產、使用新型生態肥料勢在必行。
農業部全國農技推廣小心節水農業技術處高祥照處長表示,以前在肥料處的時候感覺中國的肥料太多了,但到了節水處之后,發現可用的好肥料卻不太多。希望各企業不光關注肥料的養分,更要注意肥料養分的形態。希望大家把目光投向旱區、半干旱地區,那里是未來糧食實現繼續增產的保證。希望雙贏生態肥,不僅實現肥料本身的生態,還要實現農業生產和生活的生態。
此次與會的專家發言非常熱烈,不但基于各自的研究領域和不同的關注點對雙贏生態肥提出了很多建議,還對雙贏生態肥料的未來推廣建言獻策。大家一致表示,中國農科院農業資劃所·雙贏集團生態肥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成立,揭開了生態肥料行業的發展大幕,吹響了生態肥料行業的進軍號角。
成立儀式上,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唐華俊和雙贏集團董事長藍森古代表雙方簽訂了合作協議,并共同為“生態肥料工程技術中心”揭牌。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理事會常務理事、農資局局長、中國農資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楊建平,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王印海,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所所長王道龍等領導、專家出席成立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