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環保部、農業部和國家質檢總局聯合發布了《農藥產業政策》。該政策明確要求,到2015年,我國農藥企業數量減少30%,國內排名前20位的農藥企業集團的銷售額達到全國總銷售額的50%以上,2020年達到70%以上。而進入化工集中區的農藥原藥企業在2015年要達到全國農藥原藥企業總數的50%以上,2020年達到80%以上。
中投顧問化工行業研究員常軼智認為,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重要的農藥生產大國和出口國,但是還遠不能稱為農藥強國。《農藥產業政策》提出的推動農藥行業調整、優化生產要素、實現集約化和規模化生產等要求,將能促進國內農藥企業進行兼并重組,從而使相關優勢企業做強做大,有利于我國農藥行業的健康發展。
常軼智指出,一直以來,我國農藥產業政策都比較寬松,行業進入門檻低,目前我國農藥行業的行業集中度不高,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的情況較為嚴重。而且由于國內中小型的農藥企業眾多,企業對新藥的研發投入資金有限,產品的同質化情況較為嚴重,各生產企業為了生存采取低價競爭的方式,目前我國整個農藥市場的競爭秩序也較為混亂。
據中投顧問發布的《2010-2015年中國農藥市場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的農藥生產企業近2000多家,生產規模大都比較小。在國內市場,我國15家最大農藥企業的市場份額僅為1/4左右,市場占有率最高的企業的市場份額還不到4%。而在國際市場,我國整個農藥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僅為5%,而世界前8家農化集團銷售額已占全球農藥市場的80%以上。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指出,目前我國農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已受到行業集中度低、低水平重復建設、產能過剩、研發投入低和市場的無序競爭等這些問題的限制,近年來,我國相關部門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對農藥行業重組的引導。例如,鼓勵優勢農藥企業做大做強;支持優勢企業集團重組生產要素,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生產等。未來,隨著《農藥產業政策》內容的嚴格落實,我國農藥行業將會逐步進入良性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