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農藥行業經歷的連續第3個“小年”,除了在炒作蜱蟲概念時曾曇花一現外,農藥行業整體依然沉寂。部分市場人士擔心,2011年對農藥行業來說仍可能是個“小年”。
據了解,2010年四季度以來,農藥價格出現上漲。據中國農藥工業協會農藥市場信息中心統計,2010年第四季度,雖值農藥銷售淡季,但大宗常規農藥品種的報價都比2009年第四季度高出10%~20%。其中,大宗常規農藥品種中價格上揚的占70%~80%。但價格上漲似乎并未改變農藥行業的悲觀情緒。 “盡管農藥價格上漲,但是行業獲利情況并沒有好轉。”農藥市場信息中心張為農表示,“農藥價格上漲背后的推動因素,包括生產原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增加、‘三廢’治理成本上升等,預計2011年農藥價格將小幅上漲,但是不會重演2008年金融危機前價格瘋漲的行情。”
據了解,導致行業陷入連續遭遇“小年”困局的重要原因是產能過剩嚴重。業內人士提供的數據顯示,農業部認可的農藥企業數量約2400家,實際的企業數量可能有4000多家。2010年1~10月,國內農藥產量達到223.5萬噸,接近2009年的水平。2010年11月末,農藥生產企業的庫存達到99.9 億元,同比增長4.23%。
另外,農藥的使用量增長緩慢也是“小年”原因之一。中信建投研究員梁斌稱:“農藥行業的高速增長期已經過去。上一輪的增長來自于農業播種面積增加、抗藥性導致用藥量增加、殺蟲劑替換和除草劑推廣。當前除草劑已經大面積推廣,而新的農藥品種短期很難出現,正常的氣候條件下,農藥需求增長有限。”
國際貿易壁壘也造成農藥“小年”。近年來,國內草甘膦企業還頻頻遭遇來自國外的反傾銷。包括歐盟、美國、澳大利亞、巴西、阿根廷在內的國家和地區均對我國草甘膦企業提出過反傾銷調查。僅僅在剛過去的2010年,就有巴西、美國等國對中國草甘膦提出反傾銷調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