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大榮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振林:在走訪農村市場的過程中,我感觸最深的是,現在農民種糧的收益確實很低。一方面種糧成本不斷上升,最近由于國際油價和國內煤炭價格大幅上漲,化肥、農藥、農膜價格就漲了不少。另一方面,糧食價格由于各級政府控制很緊,難以跟隨成本上漲。國外農民應對種糧成本上升的辦法就是糧食漲價,如去年由于石油漲價等原因,國際糧價漲了一倍以上,而中國只漲了20%左右。谷賤傷農,糧食價格過低農民就沒有種田積極性,而農資就失去了市場,也就堵死了發展之路。現在一些化肥、農藥新技術新產品難以推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農民消費能力低的原因。希望國家在通盤考慮的基礎上,優先考慮適當提高糧食價格,給農業注入發展活力。
山東金正大公司副總經理陳宏坤:化肥是農民投入最大的農資產品,占到農資投入的50%以上。如何穩定化肥價格,是減輕農民負擔、保障農業生產的關鍵因素。目前影響化肥價格穩定的主要有3個環節,一是原料環節,包括煤炭、磷礦石、鉀鹽的價格都在上漲;二是生產環節,化肥生產的電費、人工成本也在漲;三是流通環節,在這方面有不少可以改進之處。如現在從化肥廠通過一級代理到農戶的銷售模式,所占比例很小,大部分化肥銷售要經過化肥廠-一級代理-二級代理-三級代理-農戶的銷售模式。每級代理都要加上一定的費用,層層加碼,到農民手里的化肥價格就高了不少。如果說能源、資源成本難以下降,工人工資也不能下降,但流通體制方面的成本則有較大的下降空間。國家有關部門應該大力改進化肥流通體制。
還有農民的科學施肥問題。現在中國每年施用的化肥實物量達到1.6億噸左右,但有效利用率只有30%左右,這不僅增加了施肥成本,還造成了農業面源污染。解決這一問題,一是要提高施肥技術,二是要推廣化肥新產品。農村市場具有新技術推廣難度大的特點,希望國家在化肥新產品推廣方面給予適當補貼,這在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方面的意義,絕不亞于現在已經實行的“家電下鄉”補貼。
農業部農藥檢定所所長張延秋:目前消費者對于農產品中農藥殘留的“零容忍”態度,使得農藥的安全性越來越受到關注。在2010年農藥質量抽檢中,蓄意造假、違法添加其他農藥有效成分的樣品占8%,比上年增加了0.5個百分點。非法經營、制假售假活動更加隱蔽,增加了查處難度。我國現有的大量分散式小農生產方式,農民安全用藥水平較低,決定了農藥不合理使用問題在相當長時間內難以徹底根除。從2010年初海南豇豆檢出水胺硫磷,到最近北京檢出烏龍茶含有三氯殺螨醇,都是限用農藥被違規使用。因此,農藥企業的生產、經營理念,質量全程控制機制,農藥使用者的用藥水平,行業相關各主體社會責任意識等,還需要不斷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