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開局之年,面對國內外經濟形勢,如何應對農民朋友對農資的需求?縣級農資經銷商在網絡建設和品牌選擇以及配送服務方面還有哪些工作要做?面對農資市場競爭激烈以及低利潤現狀,他們的生存狀態如何?近期,《中國農資》編輯特邀基層有關專業人士撰寫文章,供縣級農資經銷商參考。
隨著黨中央、國務院多項惠農政策的出臺,以及國家加大對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的重視,我國農業持續性發展得到了強有力的保障,但是,我國農業發展也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目前,國際糧食危機有進一步加劇的可能性,我國也面臨著耕地面積逐年減少的可能性,為了減少不利因素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影響,這就要求以提高我國農業現代化科學種植水平和機械化耕作水平,加快土地流轉的進程為總抓手,進一步整合、規范農資產品和農資市場,特別是縣域內的農資經銷商,應該認清行業環境和發展態勢,堅持與時俱進,樹立科學發展觀,堅定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為今后的生存和發展積極尋求“科技為農”的新途徑,加大投入,強化服務,培置強大的“服務三農”隊伍。只有與時俱進才能夯實縣級農資經銷商的社會基礎,贏得政府的關注和農民朋友的認可。
通過對縣城農資經銷商的運營情況、以及生存發展壯大的途徑等進行淺析后,筆者總結出3條經驗,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良效,共謀服務三農大計。
置之死地而后生
筆者現為山東省臨清市郵政局物流分銷公司的農技師,站在這個角度上縱觀縣域農資經銷商(或品牌代理商)近二十余年的生存和發展。會發現其中不乏有經驗的老農資供應商,也有“后起之秀”。老一輩的縣域農資經銷商大多是縣級生資,農業“三站”分離出的專業人員,從供貨廠家到配送網點,都是原鄉鎮供銷社生資部或鄉鎮農技(種子)站的同行朋友,這些經銷商所經營的網點往往從歷史上積累了豐富的經濟實力和客戶資源,在階段性時間內成為傳統農資產品(如過磷酸鈣、磷酸二銨、碳酸氫銨、尿素)的分銷大戶。但是隨著農資高科技產品的研發推廣與農村農技人才科普水平的提高,傳統農資產品近幾年銷量逐年減少,老一輩經銷商的生存發展空間也日漸萎縮。因此,一些明智的農資經銷商開始向名牌生產企業靠攏,利用自身資金和網點優勢與該企業展開區域合作。同時,把適合縣域市場發展,具有市場潛力的產品做大做強,并通過轄區內農技、資金、網絡優勢的整合,加大推廣系列化、連續性服務力度,搶占農業科技制高點,并制定長遠的發展規劃。有所為,有所不為,與時俱進,減少不必要的資金、人力損耗,背水一戰,死而后生,才可能把農資事業做好、做大、做強。
夯實基礎,搭建平臺
近幾年,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農村經濟獲得快速發展等新特點,使得農村農資采購、農機操作等各項工作進一步向種田大戶轉移,由此而帶來的一系列新情況。如打著農資服務的“幌子”下村銷售假冒偽劣化肥、種子等農用產品,甚至“打一搶換一個地方”,最終是侵害了農民的利益,危及到國家農產品生產安全。國家每年的“一號文件”把支持縣域有關部門(含供銷、郵政)服務三農的網絡建設當成重要工作,在工商、質檢、農業有關政府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一批“萬莊千鄉”工程為“三農”的發展夯實了基礎,塔建起服務平臺,使供銷、郵政成為縣域農資分銷主體,特別是郵政農資分銷,其利用遍布城鄉、村莊的服務網絡。國家郵政、省郵政、市郵政農資分銷主管部門與生產企業合作,采取加盟系列產品的有效質檢登記等形式,從源頭上杜絕了假冒偽劣農資產品進入網絡銷售,同時配合工商部門“紅盾行動”,為“郵政三農服務站”建立農資進銷賬目,做到有據可查,降低了假冒偽劣產品流入市場的可能性。目前,僅臨清區域的村級農資經銷網絡中,郵政站點數量已占據到30%以上,500個較大的行政村中加盟建立了160多個配送中心和村級站。每年每季分銷不同農資品種150多個,豐富和滿足了農民朋友的實際需求。
創新發展模式,強化服務意識
縣級農資經銷商必須走出“家族式”品牌代理的誤區,在縣域內整合農藥、種子、化肥等方面的人力資源,加強縣域農資經銷商團隊建設,使整體綜合技能達到互補效應,同時,強化采購、配送、售后服務等“一條龍”發展模式,通過競爭逐漸淘汰縣域內一些心術不正、坑農害農的不法經銷商,純潔縣域農資經銷商的整體隊伍。
總之,作為縣級區域的農資經銷商必須以黨中央、國務院的“三農”大計為指導,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并不斷與不良行為做斗爭,努力提高自身市場競爭力,逐步增強自身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把種田大戶和農村科技人員吸引到自已周圍,以服務優勢、技術優勢,讓農民感受到實惠、科學、扎實、有效、方便。只有充分考慮到這些,并做好有關事項,才能把未來的縣域農資經銷工作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