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美英等五國化學會共同發布的關于世界磷資源危機預警報告稱,用于生產肥料的磷資源有可能在30-100年內枯竭,人類必須努力尋找替代品,并提高現有資源利用率。此預警報告的發布對我國磷化工行業發展可謂是一劑“清醒劑”。在日前舉行的第十九屆全國磷復肥行業年會上,磷資源的開發問題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
雖然我國磷礦資源相對豐富,但也存在著盲目開采、“采富棄貧”、資源浪費嚴重、節能減排、環保壓力大等一系列問題,特別是目前磷肥產能過剩,企業長期依賴出口緩解壓力。有業內人士就指出,國內出口二銨等產品,實際就是在出口磷資源,長此下去,必將加速我國磷資源的枯竭,如何合理開采以及提高磷資源綜合利用率已成為必須認真面對的問題。
事實表明,經過多年的開采,我國高品位的磷礦資源儲量越來越少,目前已進入以中低品位磷礦開發利用為主的時期,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都面臨著更為嚴峻的資源和環境考驗。面對諸多問題,磷礦應遵循什么方法或原則來開采呢?
專家指出,在國家層面上,政府相關部門應組織調研我國磷化工產業的現狀,進一步摸清家底,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國國情和世界潮流的產業政策。同時,通過嚴格的審批和宏觀調控措施,加強對資源的保護以及對資源的開發監管力度,避免盲目和過度開采,特別是堅決遏制目前已過剩的磷肥產能,減少企業出口,力爭在3-5年內磷肥行業不再新建和改擴建項目。
從企業角度來說,一是要加強技術創新和突破,尤其要加強選礦、加工、直接利用低品位礦、循環利用以及磷石膏防滲、堆存等方面的技術進步;二是發展精細磷化工,不斷延伸產業鏈,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同時高度重視氟、碘、硫等化工產業的發展。三是要著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即從資源的開采、生產到產品深加工,以及副產物和廢棄物的再生循環整個過程實現封閉式控制,做到物盡其用,實現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目標。
危機尚未到來,憂患意識必須長存。業內人士呼吁,磷肥企業要實現長期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擺脫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回報的粗放型發展方式,通過不斷加強技術進步、建立循環經濟產業鏈、提高磷資源利用率,走資源節約和環境協調發展道路,從而保持企業發展步調與國家、社會的發展趨勢一致,最終實現行業和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周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