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周三、周四“下半年大合同已經按照480美元/噸簽訂”的傳聞開始泛濫以來,國內氯化鉀價格在成交不旺的狀態下硬是上漲了50元/噸。經核實,目前下半年大合同談判還沒有結果,應該是受國際價格一漲再漲的影響,國內廠商的預期已被悄然提高。實際上目前下游大多也在觀望、采購積極性并不是很高,據了解,相當一部分大廠早已經做了較充足的儲備。既然如此,為什么貿易商們依然信心滿滿、普遍惜售呢?道理很簡單:目前國際
鉀肥交易偏向于賣方市場,按照供應商的計劃,年底前巴西等地氯化鉀到岸價格要達到600美元/噸的重要關口,因此,國內氯化鉀價格長期看漲的走勢基本可以確定;印度一次又一次“妥協”后,現進口意向價已經升至450美元/噸,據了解我方談判的底線價格基本也定在這個水平,照此計算,合國內港口60%紅粉鉀的自提價格大概是3150元/噸,與當前市場價格十分吻合——既然長期漲勢確立、“底氣”也足,貿易商自然不會急于出手。另外,國產鉀運輸形勢不容樂觀,邊貿7月份外商陸運供貨的意向價格也有20美元/噸左右的上漲,幾乎基本面都指向利好。因此,可以說國內氯化鉀漲勢已經很明朗,只是漲幅還有待觀望,預計前期部分廠商囤貨的副作用和下游
復合肥工廠側重于低鉀配方的可能性都會對氯化鉀價格形成一定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