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的農藥生意不太好做。于是,當有廠家聲稱能夠為你提供利潤率超過50%甚至翻番,并且保證效果“超乎想象的好”,一定會俏銷的產品,經營者大都會被打動。
“這是添加了隱形成分的產品。”廣州白云區的零售商李巖(化名)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他接觸過很多推銷這類產品的業務員。雖然這類產品并不合法,但因為“農民要的是看得見的效果”產品往往會賣得很好,他的很多同行因為利潤高而就犯。
以“特效”為賣點的小包裝
日前,有兩個自稱廠家業務員的年輕人先后到李巖門店推銷兩款殺蟲劑產品。一款是標稱“山東省招遠市金虹精細化工有限公司”生產的“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另一款是標稱“海南江河農藥化工廠”的“25%滅幼脲”。從包裝上標稱的成分看,這兩款產品都是市面上很普通的殺蟲劑。為了讓李巖動心,業務員居然明說該兩種產品添加了特殊的“助劑”——含有進口殺蟲劑的成分,藥效絕對可以和進口殺蟲劑相比。并且,這種包裝規格的產品,每瓶價格分別是5-7元和20元——這是同類產品的2倍以上,利潤自然翻番。
有業內人士說,現在的假農藥并不比以前少,但偷減含量等造假方式比較少了,因為“農戶使用后,很容易發現問題。”相對而言,添加隱形成分由于效果能保證,已逐漸成為目前農藥造假的常見手段。
不過,一家知名農藥企業的華南區經理鐘曉魯(化名)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任何造假方式都會有蛛絲馬跡可查,雖然添加隱形成分的行為很隱蔽,但也有簡易的辦法識別這些違法產品的大概范圍:
1、超出產品應有性能的宣傳。如在產品介紹推廣中暗示或者直接表明含有一些特效成分,并且外包裝注明的防治對象往往都超出了農業部批準登記的范圍,如原本該藥登記防治蔬菜小菜蛾等單個蟲害,但在包裝等宣稱可以防治水稻、柑桔、蔬菜等多種蟲害,屬于超范圍宣傳。
2、一般較多見于包裝標稱BT(蘇云金桿菌)、苦參堿、芽孢桿菌、各種昆蟲病毒等生物殺蟲劑產品,以及甲維鹽、阿維菌素、毒死蜱、三唑磷等常規產品。如果按標稱含量檢測,這類產品或許不會少含量,但加隱形成分,可以在效果和價格上拉開與同類產品的距離。
3、違法產品通常是規格在5毫升至100毫升的乳油或者懸浮劑等液態小包裝產品,其中以10毫升、20毫升規格居多。或者是采用“買一贈一”的“鴛鴦包”的產品銷售形式。
4、涉嫌違法產品的實際銷售價格折合成同類產品或者相同包裝標稱的含量計算(有效成分和含量相同),價格往往高出一倍以上。
“其實大多是小包裝的產品。”鐘曉魯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雖然這類產品利潤空間很高,但在價格上的數值差距并不引人注意,“例如20毫升的1.8%阿維菌素,普遍零售價2-3元,如果加了康寬、銳勁特等隱形成分,搖身一變成為“特效產品”,零售價格立馬變成4-7元,但農戶普遍容易接受,行外人一般也不會懷疑。”
殺蟲劑產品是“重災區”
南方農村報記者發現,在農藥中添加隱形成分多見于殺蟲劑產品,而殺菌劑、除草劑等則很少有這類違法行為。鐘曉魯介紹,因為在殺蟲劑中加入一些高效的隱形成分,很容易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且一般容易預見和控制可能產生的后果。
“殺菌劑則不同。”鐘曉魯說,在殺菌劑中添加隱形成分往往是“明珠暗投”白費勁。對于大部分病害,主要以預防為主,一些預防性的殺菌劑百菌清、福美雙、代森錳鋅等,一般都在病害發生前使用,加入同類隱形成分,效果往往難以體現出來。況且,在殺菌劑產品再加入殺菌劑,其中的化合物之間甚至會發生化學反應,反而會影響藥品本身的穩定性。而且多種殺菌劑同時使用,很容易產生藥害。至于除草劑和植物激素類等產品中添加隱形成分,有可能連作物一起殺死。
杜邦公司的打假人員介紹,有可能針對以下病害添加隱形成分:
水稻上的稻縱卷葉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飛虱等,常規的的防治藥劑主要有阿維菌素、甲維鹽、毒死蜱、三唑磷等,但現在害蟲對這些農藥的抗性已經很大,一些不法廠家往往會在其中添加氯氰菊酯、銳勁特、康寬(氯蟲苯甲酰胺)等。
果樹上主要是螨類為害嚴重,一般會在常規的噠螨靈、三氯殺螨醇等殺螨劑中加入螨危(螺螨酯)、唑螨酯、銳勁特等
蔬菜上主要蟲害是小菜蛾、甜菜夜蛾、跳甲、薊馬等,一般會在常規的藥劑阿維菌素、滅幼脲中添加除盡(蟲螨腈)、氯蟲苯甲酰胺、銳勁特等。
甘蔗等產區防治地下害蟲,往往會在毒死蜱、丁硫克百威等藥劑中添加特丁硫磷、甲拌磷等。
鐘曉魯總結,被添加的產品往往具有知名度高、噸價比較高、多為專利產品的特點。添加這類成分能夠達到提高“身價”的效果。李巖所接觸的那兩款產品,即添加了杜邦公司的康寬(氯蟲苯甲酰胺)成分。“現在還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鐘曉魯說,長期添加隱形成分的行為在生產上已經導致了抗藥性的快速增加,很多農藥廠現有農藥登記證上的成分由于產生抗藥性,面臨被淘汰,于是轉而添加隱形成分,“這又會導致抗藥性進一步提高,最終造成農藥使用劑量增加,提高用藥成本,也給農產品質量安全埋下隱患。”
跨區域執法難以實現監管
廣州市農業環境與植保總站執法監督部副部長陳采平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在農藥中任意添加其他農藥成分,不但嚴重違法,也嚴重干擾了農業重大生物災害的防控。每當發生重大病蟲害時,農業部門根據各監測網點的監測數據、分析災情和發生特點,制定出行動策略和技術措施。隨意添加隱形成分,完全打亂了防控策略和部署,既造成浪費,還會引發諸如抗性、生態安全等許多不良后果。
據了解,從2010年農業部公布的農藥抽查質量不合格產品名單中發現,添加甲拌磷、銳勁特等高毒禁用農藥作為隱形成分的現象依然存在。有業者透露,添加隱形成分的成本僅僅增加5%-10%,利潤卻可以成倍的增加,使眾多廠家趨之若鶩。據南方農村報記者了解,不少業內知名企業,如上海悅聯化工有限公司、廣西易多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也涉嫌卷入其中。農業部去年曾發文,自2011年起,凡是添加隱形成分的產品,一律按照假藥處理,除最低罰款5萬元和收回相關證件以外,直接企業責任人10年內不得再進入農藥行業。然而,一些業內人士卻并不以為然,比起偷減含量等違法行為,添加隱形成分的危害性似乎并不太。在一些行業論壇,不少網友也表示,只要不是添加高毒農藥就行。
難以監控也是一個問題。造假企業往往將違法產品銷往外地,而現有的基層執法由于屬地原則,即使在本地市場查到了違法產品,也很難抓到源頭。據杜邦公司透露,去年在市場上查獲的100多家涉嫌違法添加氯蟲苯甲酰胺作為殺蟲劑隱形成分的大部分農藥企業,都一概“沉默”,不愿意配合調查,由銷售商出面受罰。僅有桂林集琦生化有限公司、湖南萊德生物公司、湖北楚強生物科技公司、濟南中科公司、青島海納生物科技公司因案值大(超過2萬元,可移交公安調查)等原因被迫到案接受調查和處理。另外,青島海納生物科技公司在廣西被當場查獲“氟鈴脲·毒死蜱”(農藥登記證號PD20090780,商品名:絕代)、“滅幼脲·阿維”(農藥登記證號PD20090766,商品名:贊揚)2個違法農藥產品400多公斤,這兩款產品竟然不含有任何批準的活性登記成分,分別以含量7.9%和8.6%的氯蟲苯甲酰胺直接作為隱形成分,該企業派出的律師到案之后,雖然確認產品系本企業生產,但卻以“沒有氯蟲苯甲酰胺的檢查標準”為由拒絕承認非法添加,此案至今沒有明確的處理結果。近日,南方農村報記者致電該公司銷售總監魏紀剛,對方表示對此尚不知情,并匆匆掛斷電話。
陳采平介紹,去年廣州白云區的農業執法人員在白云區查處了江西一家農藥企業3個添加隱形成分的產品。該企業也承認被查產品為其生產,但執法部門除了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處罰經營者后,對于企業的追究,執法部門只能發函到生產企業所在地的農業執法部門,“對方表示會協查造假企業,但對方沒有義務告知調查結果,我們也沒有權限去跨區域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