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由中國農藥工業協會主辦的環境友好型農藥乳油發展研討會在京召開。研討會就農藥乳油的發展方向,農藥乳油中高毒助劑苯、甲苯以及二甲苯等芳烴有機溶劑的替代,環境友好型農藥乳油中新型有機溶劑的開發和應用前景以及農藥乳油中有害溶劑限量(征求意見稿)等一系列有關乳油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為未來乳油發展指明了方向。
據農業部農藥檢定所副所長顧寶根介紹,目前我國登記的農藥中,有9201種乳油登記在案,按照2000家農藥企業計算,每個企業乳油劑型有四五種,乳油的比例很大。長期以來,乳油制劑因具有生產工藝簡單、制劑穩定、使用方便、藥效好等優點,成為農藥主要劑型之一。即使在水性化制劑高度發展的歐美國家,其仍有25%以上的市場份額。而在我國,乳油劑型仍占當前農藥制劑使用量的50%,約100萬噸,年使用溶劑約30萬~40萬噸,絕大部分是苯、甲苯、二甲苯類輕芳烴溶劑。輕芳烴溶劑大量使用所造成的各種健康和環境問題備受關注,我國也在尋找輕芳烴溶劑的替代品。
顧寶根表示,隨著政策和市場的變化,2008~2010年,我國環境友好型劑型明顯增加,新增水劑、水乳劑、水分散粒劑、微囊懸浮劑等環境友好型劑型產品3000多個,數量超1982~2007年的總和。由于農藥乳油產品中二甲苯等溶劑會污染環境、危害健康。倡導企業限制二甲苯等有害溶劑用量,使用更加環保的礦物油、天然溶劑松節油、生物柴油等充當溶劑。但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理事長羅海章表示,鑒于我國國情,在削減高毒溶劑乳油生產的同時,應該加速對老劑型的改造和新型環保型農藥乳油劑型的開發。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陳福良副研究員認為,鑒于高毒溶劑和助劑的安全性,中國農藥乳油應該盡快找出環境友好型替代品來取代二甲苯等芳烴類揮發性溶劑。取代工作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發展環境友好乳油、發展高濃度乳油、發展水基化制劑。
中化化工科學技術研究總院功能助劑研發中心張宗儉介紹說,目前已有植物源綠色溶劑(植物油及其改性植物油、環氧大豆油、松樹油、麻風樹油、生物柴油等)、石油裂解類苯類替代溶劑(溶劑油、礦物油、液體石蠟油、煤油等)、煤焦油裂解產物(石腦油等)以及合成綠色溶劑產品(碳酸二甲酯、天然氣制油產生的副產基礎油)等溶劑可以作為苯類溶劑替代品,用于乳油、水乳、微乳等產品的溶劑,結合新型乳劑特點,開發出雙子吡咯烷酮增溶劑,以提高溶劑的溶解性和乳油的穩定性能。另外,大部分乳油產品的有效成分,可以開發成水乳劑、懸浮劑、水分散粒劑等其他環保劑型。張宗儉表示,隨著農藥產品向高效、安全、環保且經濟的方向發展,水基化、固態化、顆粒化、緩釋型和多功能復合型農藥制劑的開發日益受到生產和使用者的青睞。一些新的劑型以及加工方法、助劑和溶劑產品會不斷開發應用,苯類溶劑的限制使用必將為農藥劑型加工和制劑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中國農業大學理學院吳學民介紹說,礦物油溶劑solvesso 100、solvesso 15油酸甲酯、脂肪酸甲酯和大豆油,用作農藥溶劑能滿足低揮發性、無藥害和無毒性的要求,但對多數農藥溶解度則較低。而桉葉素和乙酸仲丁酯綜合來看是較好的溶劑。乙酸仲丁酯作為一種環保溶劑,對部分農藥也有較好的溶解度且毒性較低,可嘗試在農藥行業中應用。傳統農藥溶劑有大量表面活性劑與之匹配。根據新型溶劑研制相關的表面活性劑將成為以后研究的重點。
北京廣源益農化學有限公司的盧忠利告訴記者:國內乳油等傳統劑型,正在被懸浮劑和水分散粒劑等新型環保劑型代替。這兩類環保劑型的性能與分散劑的選擇也有密切的關系,目前所使用的分散劑主要有三大類:一是聚羧酸鹽類分散劑,二是萘磺酸鹽類分散劑,三是木質素類分散劑。加速新型專業分散劑的開發和應用,對環保劑型的開發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科技部政策法規司的張杰軍說:“農藥企業必須通過創新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有關部門將從三方面著手,鼓勵企業創新。首先是制度方面,2008年《反壟斷法》頒布實施,以及《中小企業促進法》、《物權法》、《合伙企業法》等一系列完善市場制度的法律法規相繼出臺,起到了用競爭和市場制度來激勵企業創新的作用。其次在政策方面,國家先后頒布了《科技進步法》、《科普法》和《科技獎勵條例》等法規,來完善激勵企業創新的政策環境。而在資金投入方面,國家大幅度增加對農業和社會發展領域的科技投入,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的支持力度。國家還推出研發費加計扣除政策,近兩年,惠及上萬家企業,為企業節省資金上百億元。
環境保護部政策法規司燕娥認為,農藥企業必須向環境友好型的方向轉變,才能獲得更長久的發展潛力。據她介紹,《雜環類農藥生產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制定,是國家對農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的第一個標準。《有機磷酸酯類農藥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有機磷類農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等標準,也正在抓緊制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