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玩笑的背后,隱藏著農資領域不容樂觀的現狀。當日,在會議承辦方濰坊樂多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人員的主持下,針對最近被炒得火熱的新型肥料、廠家盲目推廣等現象,來自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海南大學的行業專家與經銷商們、廠家進行了深入探討。
什么才算新型肥料?不同人有不同的回答,呈現在市場上的新型肥料更是五花八門。“有的廠家把原來的產品換了個包裝,就說是新型肥料。”在魏廣的記憶里,最離譜的是他有一次故意問某廠家業務員,能不能改變下產品含量,再當新型肥料去賣,沒想到對方竟很認真地回答:“行,等我回去請示下老板。”
類似的荒唐事例,在農資市場可謂不一而足。在茂名市經銷商陳國波看來,現在的新型肥料市場有點亂,新型肥料已經偏離了它的本義——具有新型功能的肥料,而變成了某些廠家創造新利潤的肥料。
對此,農業部新型肥料定點生產企業,濰坊樂多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磊深有同感。樂多收推向市場上的每一種新型肥料均獲得農業部頒發的登記證,并申請了商標,但一些小廠完全不管這一套,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一個產品被查,另一個又馬上出爐,這種行為嚴重擾亂了市場。
與會人員還將矛頭指向了“廠家盲目推廣肥料”這一行業痼疾。對于這一現象,會上一位經銷商的話說得很實在:“中國人都有56個民族之分,生活習俗不相同,作物雖然不會說話,但生長習性也不同。”但卻鮮有廠家根據各地土壤特征,以及作物需肥特點研發肥料,而是看到市場上哪種肥料好賣,就跟風生產。“金正大48個含量的控釋肥好賣,市場上就找不到其他含量的。”一位經銷商感慨道。
這一現象讓海南農業大學副教授阮云澤很憂心。她做的研究表明,南方(海南、廣東)土壤的pH及有機質這些年一直在下降,pH<5.5的土壤,海南占到80%,有機質<20克/千克。按照這種情況,應該引導農民多施有機肥,但是從利益考慮,復合肥廠家顯然不愿意這樣做。
中國農業大學資環學院教授陳清建議,廠家應該根據土壤肥力和不同作物制定出合理配方,而不應只考慮市場和成本。集約化果樹、蔬菜的鈣、鎂、硼等缺乏的可能性較大,在配方中一般應重點考慮;而設施蔬菜生產中由于盲目施用有機肥,銅、鋅等微量養分在土壤中過量累積,其供應可以完全不考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