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送走了玉兔,迎來了象征祥瑞的龍年。命途多舛的農藥市場能否借助金龍的祥瑞,走出困境,是很多農藥人關注的問題。就目前形勢看,尚有很多不確定性。下面以目前中國大宗除草劑草甘膦為例進行分析。
利好方面
第一,產能和產量雙雙下滑
總結2011年,草甘膦市場出現了產能和產量雙雙下滑的局面。
產能(萬噸)
產量(萬噸)
開工率
10年
71
38.17
53.76%
11年
49.7
34.45
69.32%
從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產能同比下滑30%產量同比下滑9.4%,而市場整體開工率則提升了16%。
這個現象說明如下問題:
A.草甘膦市場整合悄然開始,中小型廠家悄然退市給主流廠家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B.產量逐步貼近市場剛性需求,所以產量上沒有太多縮減;
C.草甘膦議價能力將由于生產商減少而逐步向供應方傾斜,逐步讓供應商走出“賠本賺吆喝”的境地;
第二,環保標準提升
2011年,草甘膦10%水劑準許銷售的最后一年;2011-2012年度,草甘膦內銷市場主推的劑型是30%草甘膦銨鹽和41%草甘膦異丙胺鹽水劑。誠然從短期看,生產商投入大量經費用于產品的研發、設備改造以處理草甘膦的廢液。而這個廢液在2012年以前是可以為廠家帶來利潤的,現在成了廠家頭疼的“包袱”。而從長遠看,正如化蛹成蝶,低含量水劑退市這一行政手段,也加速了中小企業的退市,打擊了他們重歸市場的信心。
而近期有媒體報道,“農藥廢渣鹽”流向餐桌,相信在人們感嘆“吃什么是安全的”的同時,有關部門也會加大對相關行業的檢查力度。一方面,進一步規范相關流程;另一方面,企業也會加大投入,處理相關產品。
第三,經濟周期不確定性
在主要評級機構對歐洲各國給予評級下調的背景下,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兩家機構則預測中國經濟增速依然將高居榜首,但GDP減速至8.2%和8.4%的預測。主流機構的預測將人們的視線從前兩年中國經濟超過9%的高增長拖回至“保八”防線。
假如經濟增速下滑,那么金融投資也會轉向穩健的行業,例如不可再生資源、農業、生活必需品消費等方面。這樣也給農藥、種子、化肥等相關企業提供良好的融資背景。
利空方面
第一,生產成本居高不下
生產成本中,我們主要觀察物料成本和制造成本兩方面。
首先來看物料成本。就從春節前后看,原油價格高位震蕩,這與陰晴不定的美伊關系脫不了干系。伊朗不僅是主要的原油出口國,也是中國甲醇的主要海外供應商之一。如果美伊戰事再起,勢必會對中國甲醇市場供應造成嚴重后果,推升相關農藥中間體價格,進而推升草甘膦的生產成本
1月30日,世界貿易組織(WTO)上訴機構就美國、歐盟、墨西哥訴中國原材料出口限制措施世貿組織爭端案發布裁決報告,認定中國不公平地限制了包括黃磷在內的九種原材料出口,為國內制造商提供保護。而一旦放松相關產品出口,那么國內黃磷或許將再現2008年瘋狂行情。屆時不僅是磷酸、磷酸鹽企業叫苦不迭,恐怕將引發與黃磷有關行業的劇烈震蕩。
其次是制造成本。每到春節后,“用工荒”都會榮登各大媒體頭版,說明廉價勞動力正在逐步減少,企業在員工薪金、待遇方面的開銷將會大幅提升。另外一方面,2011年國家調整了資源稅,加強對煤炭、天然氣等資源兼能源產品的監管力度,增加了企業在能源方面的投入。
第二,反傾銷陰魂不散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4日晚發表的任內第三份國情咨文,對華貿易態度明顯趨于強硬。他宣布建立一個貿易執法部門,專門負責調查所謂像中國這樣的國家的 “不公平貿易行為”。
2010年3月31日,美國Albaugh公司正式向美國商務部和美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申請,要求對原產于中國的草甘膦產品啟動反傾銷調查,雖然這場官司最終以Albaugh公司撤訴結束。而2011年中國草甘膦市場沒有發生類似事件,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反傾銷”就此離開農藥市場,離開中國。“反傾銷”的大棒藏在在某個角落,伺機行動。
第三,營銷模式
觀察草甘膦開工廠家,或者這是中國大型農藥生產商,在其重要戰略合作伙伴中,都有跨國農化巨頭的名字。這種戰略合作,從一個層面講,保證了中國農藥企業的銷售量,有良好海外市場銷售渠道;但是從另一方面,企業逐步喪失自主開發海外銷售市場的積極性,自主研發農化產品的積極性,而淪為跨國農化巨頭的“代工廠”。
而目前以歐盟為首的發達國家經濟出現一些問題,跨國公司的業績會受到很大影響,那么巨頭們還可以有多少精力考慮中國的戰略合作伙伴的利益呢,恐怕也會采取“丟卒保帥”的措施。此時企業如果可以更多關注中小型貿易商,加強與他們的合作,分散銷售風險,長期下去,生產企業會有一定收獲。
綜上所述,龍年,不能斷定是一個令農藥人笑逐顏開的年份,但是經過三年的行業洗牌,市場處境將有一定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