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即將開幕。對于兩會,化肥企業每年都有很多的期待。眼下正是春耕備耕最為忙碌的時節,晉北的化肥企業卻為停限電所困,為原料煤價格不穩所累。作為一個化肥企業的負責人,我迫切希望國家對支農的化肥企業建立煤、電的保障機制。
原料煤供應不足是當前我們遇到的第一大難題。山西省煤炭企業兼并重組前,我們的原料主要從周邊小煤礦進,兼并重組后,我們公司所在的朔州市原料煤供應體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煤礦數量由134座減少為66座,礦井數量減少了一半。可以說,煤炭企業重組確實提高了生產效率、保護了資源:地方煤礦產能由每年6156萬噸提高到8490萬噸,增長36%;保留礦井全部取消炮采,實行機械化綜采,平均單井生產規模由每年45萬噸提高到128萬噸,增加近3倍。但是,對于我們公司來說,問題卻來了——由于我們還無法形成規模化的采購量,面對煤炭集團“大鱷”,自己沒有話語權,成本壓力陡然增加,有時只好舍近求遠,從內蒙古、陜西等地購進原煤,運輸成本也相應增加,經常出現“斷炊”現象。
我們的第二大難題是電。據我了解,朔州雖然是煤電大市,發電裝機容量達447.6萬千瓦,但肩負著向京津唐地區供電的重任。為保障外部用電,每年本地電力缺口達30多萬千瓦時,企業時常遭遇斷電。
當前,國家積極發展農業,實行科技興農。我們化肥企業正是科技興農的生力軍。因此,我建議國家相關部門應該充分考慮化肥企業的特殊性。特別是一些中小型化肥企業,擔負著為本地市場提供春耕化肥的重任。比如我們企業就是朔州市唯一一家生產農用碳酸氫銨的企業,也是晉北唯一一家保持正常生產的化肥企業,朔州市近600萬畝農田的碳酸氫銨用肥全靠我們企業供應。因此,建議國家相關部門采取措施,保證化肥企業的原料煤供應和用電,盡快建立化肥企業的煤電聯保機制,保證化肥生產能夠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