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調查研究中心是國家統計局原下屬機構,現隸屬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城鄉發展規劃院,經對國統局統計行業數據和國家海關進出口數據加工;并檢索聯合國數據庫數據,利用數學專有模型對其進行整理分析,結合中國市場調查研究中心的實際調查情況,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統計局專家把關,最終將研究結果向社會予以公開。
我國農藥發展主要面臨的是技術研發以及市場投入等方面問題。
技術創新能力弱。“十五”期間,國家實施了科技攻關計劃重大項目“新農藥創制研究與產業化關鍵技術開發”,實現了中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藥品種零的突破,21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制品種取得了農藥登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農藥科研開發水平還存在較大的差距,每個創制品種投入的資金量僅為發達國家的1%-2%;創制品種市場推廣后勁嚴重不足,國內市場銷售額超過5000萬元的創制品種只有一二個;還沒有建立起符合國際標準的農藥科研開發體系。
2005年,中國農藥工業整體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不到1%,僅有個別企業達到2%以上,而同期部分跨國農藥集團的這一比重高達10%以上。中國農藥產品更新換代緩慢,在國際分工中處于低端。當前,國外農藥生產已實現了高度自動化,產品收率高,質量穩定。而國內大多數企業操作控制主要還是采用就地控制或手動調控,致使中國農藥原藥收率平均比國外低10%左右,含量低10%-25%。
高消耗與重污染突出。國內大部分農藥原藥生產能耗較大,環境污染嚴重,附加值較低,生產過程中未反應的原材料和副產物回收率很低;大部分原藥生產企業規模小,大部分環保裝置運行不正常或根本不運行;絕大部分農藥加工企業沒有“三廢”處理裝置。中國農藥劑型主要是乳油、可濕粉和顆粒劑,水基化劑型少,農藥使用缺乏科學性,使得大量有機溶劑和添加劑隨著農藥施用進入自然環境,污染較為嚴重。此外農藥包裝物(塑料瓶、袋)基本沒有回收,也對環境和人身安全造成了危害。
國外農藥生產企業十分重視市場的變化,在主要市場均有派駐機構,聘用熟悉本地情況、具有化工和植保經驗的專業人員進行推銷,到農村作田間試驗和指導用藥,召開現場推廣會,及時收集反饋信息,進行農藥劑型、使用方法甚至施藥器械的改進。而國內企業目前在農藥生產、銷售和使用上相互脫節的現象還很嚴重,同一個品種的推廣速度往往落后于外國公司。
目前,中國可生產農藥劑型近千種,平均每種原藥只能加工4-5種劑型,而國外一種原藥可加工成為十幾種、甚至幾十種劑型。當前,國外主要發展不用溶劑或少用溶劑的液劑或水分散粒劑、片劑,而國內農藥劑型仍以乳劑、可濕性粉劑、粉劑和顆粒劑為主,其中乳劑占農藥總產量的50%,不僅浪費了大量有機溶劑,而且對環境產生污染。
對此,專家建議,必須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包括:農藥品種合成路線與合成工藝的創新;農藥劑型與制劑的創新;農藥使用技術的創新;施藥器械與包裝的創新;農藥解毒急救與克服農藥其他副作用的創新;農藥生物測定方法、毒理、毒性研究方法、質量技術指標測定方法、殘留量檢測方法等的創新。
積極開發符合生態學要求的新農藥。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提倡將害物造成的損失控制在經濟允許的范圍內,不是最大限度的殺滅有害生物,而是調節和控制有害生物種群密度,例如昆蟲生長調節劑的開發和推廣,代表這種新觀念的樹立。
大力提倡技術進出口。我國農藥進口有半個世紀的歷史,而農藥技術進口很少。一些發達國家不乏大規模進口技術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而我國具有相對優勢的農藥技術,有條件的應大力出口。當然,技術進口本身不是目的,應在進口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創新,起點也將有所提高。
走綠色發展的道路。低毒、低用量農藥將進一步推廣使用,使農藥的用量有較大幅度下降。少數高毒高殘留的品種將被取消。努力降低農藥對環境的影響,加快對乳油制劑的削減工作,發展水基化制劑等新劑型以及配套的新型加工助劑和非芳烴溶劑,開發環境相容性好、使用方便的懸浮劑、水乳劑、微乳劑、水分散粒劑和微膠囊劑等新型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