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化肥
國內化肥價格波動過頻過大,長期以來一直被業內所詬病,也令廣大農戶深感糾結。究其原因,除了供需關系嚴重失衡之外,另一個重要推手恐怕就是干預措施過多。其中包括出口關稅稅率、鐵路減半運價、最高限價等。由于一些干預措施執行期過長,已不太適應如今發生深刻變化的宏觀經濟與市場環境,正可謂時過境遷。毋庸諱言的是,初衷為保障供應或維護市場穩定的上述干預措施,有的已經很難奏效,甚至產生了相反作用。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化,在國民經濟與全球經濟融合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化肥除了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支農產品之外,還是參與國際經濟循環的大宗產品。強化市場調節作用,不斷弱化政策干預,才能夠使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壯大。筆者以為,當前執行的出口稅率幅度、淡季旺季界定,以及鐵路減價運輸等,均值得商榷。為保持化肥市場穩定,有必要適當改進或取消。
在眾多不盡合理的干預政策中,出口稅率機制問題首當其沖。我國化肥出口現執行兩套稅率制度,以尿素為例,每年7月至10月為淡季,出口執行7%關稅稅率,其余月份為旺季,出口執行110%關稅稅率。這個幅度明顯過于懸殊,其實等于只有個低限。因為110%出口稅率,實際充當了關閉尿素出口的閘門,使所謂旺季時國內產品斤兩難出,肥價自然應聲而落,唯有加劇國內市場競爭。而實際上,相對于國內超過1500萬噸的過剩產能來說,如果旺季時出口稅率適度,在上下限之間合理定位,既可抑制大量出口,又能使一些優勢企業有利可圖,常年出口部分產品,有利于緩解國內市場壓力,穩定市場價格。
用肥淡季與旺季不是由政策指定的,人為加以界定自然違背市場規律,反而將市場整亂,形成現在司空見慣的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反常狀況。這種人為劃分,對企業和國家來說,損失都較大。近幾年的事實說明,每當國內所謂淡季來臨之際,國際化肥價格都先行大幅走低,出口企業雖然享受了低關稅,但賣不上好價錢,國家稅收和企業均吃了虧,讓肥水流入了外人田。顯然,人為界定的淡旺季,既為海外市場布陷阱提供了機會,也間接導致了國內企業為爭奪低關稅期出口份額而競相壓價。這樣的結果,就是在內外合力作用下很快打壓了肥價。淡旺季劃分實在不應人為規定,而應由市場來決定。
此外,還應盡快改鐵路運價優惠為直補。在鐵路運輸方面給予化肥等農資以優惠,是為了穩定其價格,本無可厚非。然而現實中這種優惠,相關企業已經很難享受到了。業內普遍反映,現在由于鐵路運輸化肥難,一是車皮計劃難要,等來等去往往耽誤企業發貨周期;二是一些鐵路部門近年來也在加收一些費用,算起來優惠運輸幾近消失。因此,與其國家拿出巨額補貼給了不該去的地方,還不如取消這種補貼,以降稅等形式,直接補貼給化肥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