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從中央一號文件到政府工作報告,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成為扶持農業發展的重要突破口。而推廣新型肥料和新型施肥技術則是科技支農的重要內容。
肥料利用率低是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大瓶頸。數據表示,2011年我國氮肥施用量2400萬噸,因肥料利用率低,直接損失肥料約1000萬噸,折合人民幣約340億元。同時,這也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我國《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結果顯示:面源污染中最重要兩大指標總氮和總磷的農業源排放分別占57.2%和 67.3%;氮肥產業排放溫室氣體約占全國總排放量的8%。因此,使用肥料利用率高、環境友好的新型肥料已成為解決這一難題的發力點。
緩控釋肥正是這一類具備節能、高效、生態、環保等優勢的新型肥料代表。近年來,國家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扶持緩控釋肥產業發展,如在“十二五”開局之年,國家發改委公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首次將緩控釋肥納入優先發展的產業,農業部也首次將緩控釋肥列為主推技術,科技部還將緩控釋肥列入“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然而,相對于我國化肥行業整體而言,緩控釋肥產業規模仍然偏小,不足市場的1%,緩控釋肥推廣任務依然艱巨。當前,緩控釋肥價格相對較高,農民對新產品、新技術的認識和接受過程較慢,市場尚不規范、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假冒偽劣現象普遍等問題均制約著緩控釋肥的推廣。
為此,作為生產主體,緩控釋肥企業呼吁,國家對于緩控釋肥推廣還應從政策上給予財政補貼,以公益性行業專項、施肥補貼、生態補償等形式直接爭取多方支持。如當前,我國每年投入巨資用于太湖、巢湖以及長江、黃河流域水源污染治理,若國家能拿出部分資金用于補貼農民購買緩控釋肥,可以從源頭上解決資源消耗和過度施肥導致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
此外,農民對于新產品、新技術的認識和接受過程較慢,推廣難度較大。對此,應進一步加大試驗示范、培訓、指導和宣傳力度,充分發揮政府、技術推廣部門、行業協會、新聞媒體等的宣傳和推動作用,提高廣大農民對緩控釋肥的認識及“種肥同播”技術的認可。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加大農業機械化步伐。目前,種肥同播機械已納入到國家支持項目中,各省也不斷擴大補貼范圍,但補貼力度還有待提高。在播種旺季時,很多地區還存在“機少戶多”的現象,建議擴大補貼范圍,這也將對緩控釋肥的推廣形成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