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的一天,日頭高懸,在中國農業大學曲周高產高效現代農業研究基地試驗田里,記者見到汗珠布滿額頭的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專家組組長張福鎖教授。指著眼前已進入成熟期的大片麥子,他告訴記者,今年農業部推進配方肥產業化、擴大配方肥推廣應用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2012年,農業部繼去年在全國范圍內組織農企合作推廣配方肥試點行動的基礎上,繼續深入開展“百縣連百企”的農企對接行動,著力解決科學施肥技術落地問題。對此,張福鎖總結為,我國測土配方施肥工作已邁入深化農企合作的新階段。
七年實現大跨越——
把紙上配方變為地里的配方肥重在培育主體
作為國家農業頂層設計,起步于2005年的測土配方施肥項目,七年間走過了由試點到鞏固再到普及的重大發展歷程,實現了歷史大跨越。七年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57億元,項目縣(場、單位)達到2498個,基本覆蓋全國所有縣級農業行政區,技術推廣面積達到12億畝以上,累計減少不科學用肥600萬噸以上,增產增收和節能減排效果明顯。張福鎖說:“放到世界范圍看,我國的測土配方施肥的進展速度算是比較快的。在歐美發達國家,實現每個地塊的測土施肥用了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
他進一步補充測土配方施肥開展以來取得的其他成效:一是恢復和重建了全國土壤肥料技術推廣隊伍;二是建立了主要作物(特別是大田作物)新的測土配方施肥指標體系;三是逐步建立了教學、科研、推廣和企業相結合的測土配方施肥工作平臺。
盡管如此,相對于我國化肥產業整體產能過剩的現狀,配方肥市場占有率卻十分有限。同時,配方肥施用到田面積僅為5億畝,不及技術推廣面積的一半。張福鎖表示,關鍵在于大型肥料企業參與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企業參與度需要實質性推進。在采訪中記者發現,企業同樣有難言的“苦衷”,主要是配方肥批量小、規模效益低,同時缺乏一個有效的對接平臺。“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把專家的紙上配方變成農民地里的配方肥,這個問題伴隨著測土配方施肥工作轉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挑戰與機遇并存。”張福鎖說。
打通“最后一公里”——
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成為打破瓶頸的關鍵
面對測土配方施肥的關鍵“轉型期”,張福鎖有著清晰的思考:“如果說前七年我們塌下腰去打基礎,立足于減肥增效,接下來,將是追求測土配方施肥與糧食增產緊密結合、實現高產高效的過程。其中的關鍵抓手在企業。”
在推廣配方肥下田入地過程中,政府、企業和農民三個主體的作用缺一不可。張福鎖形象地把三者和“木桶效應”結合起來,而補齊企業這塊“短板”更為迫在眉睫。
在張福鎖眼中,我國工業發展和工業產品與農業相脫離的現象由來已久,包括生產化肥、農藥等直接服務于農業的企業,同樣疏于滿足農業的切身需求。“借鑒國外成熟經驗,成功的農資企業都是產品帶著技術下去,業績也是靠技術推廣員親自指導農民做出來的,不了解農業的企業將最終失去發展空間。”
張福鎖帶領的團隊,常年駐村在田間指導農民,他本人去年就有168天工作在農村一線,對農業現狀和農村市場很有發言權。針對肥料企業提出的規模效益難題,張福鎖根據多年試驗示范,提出采用“區域大配方—地塊小調整”的策略。他們在全國5個主要生態區選擇了5個核心縣開展試點工作,效果顯著。他告訴記者:“在安徽蕪湖縣的中稻生產中,我們僅通過兩個大配方,結合地塊小調整,每畝氮素用量比傳統產品減少8斤,單產實現增產200斤以上。可以說,應用大配方可以解決科學施肥70%的問題。”
配方的解決接通了企業參與的橋梁,而平臺的搭建則為企業騰挪出發展空間。張福鎖說,要建立政府、科研單位、企業一體化的技術推廣服務平臺,發揮企業資金、產品和人員優勢、科研單位技術優勢、政府推廣部門的組織優勢,實現互補效應,推進的模式則是如今正在全國推廣的整建制方式。“企業有能力也應該作為大面積應用配方肥的關鍵力量和有效手段,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大中型企業注意到這一點。”他說。做好“兩個服務”——構建政府與企業對接服務機制成為發展路徑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目前整個曲周縣大田作物平均化肥用量已減少20%左右,糧食產量提高了15%~20%,由于集中采購每噸配方肥成本減少200~300元。用張福鎖的話說,這是做好了“兩個服務”,引導魯西化工、新洋豐等大型企業深入參與的結果。
張福鎖認為,現階段測土配方施肥推廣對政府的扶持和引導提出了更高要求,對企業的服務要求實現以“實質性對接”為目的的“兩個服務”,即依托農企對接,一方面服務企業,一方面服務農民。“有了好的配方遠遠不夠,對接過程不能做表面文章,要關心企業能不能生產、農民會不會用肥、肥料效果好不好等,實際操作要聽從專家指導,以農民利益為根本出發點,不能只靠肥料經銷商和市場利潤為導向。”他說。
據張福鎖介紹,我國目前的化肥企業很少建有完整的農化服務體系,一是企業追求利益的想法所決定,二是其本身缺少專業農化服務能力的條件所限。他說:“這就造成了目前國內部分企業棄農化服務的正道不走,而選擇偷養分、虛假宣傳等歪門左道的原因。”他進一步表示,企業的正規路徑是建立由專家和推廣員組成的示范網,主動尋找配方——就近調整配方并生產——經銷商和村結合——轉化為技術規程并培訓——田間指導觀察對照科學數據——召開現場會推廣。
從去年開始,中國農業大學逐漸和湖北新洋豐、安徽司爾特等國內大型化肥企業合作,幫助它們扎實推進農化服務體系建設。“通過這種緊密、良性的聯結,我們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這其中的先決條件是湖北和安徽省土肥站以及縣土肥站的支持,最終實現多贏和農民受益的局面。我國企業必須經歷由單純化肥生產,到‘化肥賣到哪、農化服務做到哪’的發展之路。”張福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