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提出耐肥性和養分效率是作物品種的基本性狀
由省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經濟研究所、山西農業大學等單位開展的 “土壤養分供應強度與配比施肥理論方法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日前在太原通過鑒定。經我國著名土壤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其國領銜的專家組鑒定后認為,該項成果在多個方面具有創新,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施肥技術是農業增產的重要措施之一,新的施肥理論和方法對施肥技術的創新與突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據了解,傳統的施肥理論和技術,已導致施肥的經濟效果在世界范圍內出現逐年遞減的嚴重問題。因長期存在不合理施肥,造成了肥料浪費,形成了肥料利用率降低、農產品品質下降和環境污染等不良后果。如何有效提高施肥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實現科學施肥,精準施肥,已成為目前研究施肥技術的主攻目標。
近年來,該項目主持人、省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經濟研究所褚清河博士,帶領課題組潛心研究,不斷攻關,以傳統最小因子理論為基本依據和出發點,在不同地區不同土壤養分類型上設計和實施了玉米、小麥、水稻、煙草等多種作物多點田間肥料試驗。通過對氮磷、氮磷鉀不同比例組合的土壤養分試驗,證實了作物產量與作物最佳養分比例的關系首次提出了耐肥性和養分效率是作物品種的基本性狀并決定品種產量潛力水平的新觀點,通過研究還開發了以作物苗期植株氮含量判斷品種產量潛力水平的新技術,并進一步闡明了施肥比例和施肥量的作用。
該項科學理論和創新方法,為節省化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對實現高產施肥具有重要的適用價值和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