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要順應趨勢,把“轉移”作為產業升級的重要契機。
以煤為基礎的氮肥生產結構符合我國能源消費特點,但發展環境已發生很大改變:過去以增加總量供給為目標,現在以安全環保、節能減排和提高競爭力為目標;過去國產煤氣化技術僅有固定床技術,投資省、成本低、見效快,但必須用無煙煤,現在無煙煤作為稀缺煤種保護性開發,價格將越來越高;過去先進氣流床煤氣化技術難以獲得或者投資很高,現在已實現國產化,以價廉面廣的煙煤或褐煤為原料成為主流發展趨勢;過去西部天然氣外輸困難,常常用于就地生產化肥,現在天然氣管道日漸發達,中東部地區下游用戶價格承受力強,天然氣制氮肥常常獲氣不足或者價格難接受,處境尷尬。
可以看出行業發展環境在變,發展策略也要變。回顧我國近10年的氮肥生產,產能一直在努力向煤炭資源地轉移。如果說剛開始的轉移還屬于有計劃的布點,近幾年,則更多是市場行為。這種行為建立在東西部煤價差異大、氮肥享受多項優惠、入門門檻較低的基礎上,基礎條件的不平等是吸引轉移的主要原因。
筆者認為今后與其限制轉移,不如理順基礎能源比價關系,統一能耗、環保、安全要求,營造平等的投資環境,保證轉移不是低水平重復建設,而是技術和安全環保水平大幅提高,從而起到促進行業發展的作用。
另一方面,理順環境,公平競爭才是硬道理。
目前氮肥行業還享有一些優惠政策,加上淡儲、出口關稅等政策性調控,實際上仍然是扛著“保供給、穩價格”的擔子參與市場經濟。筆者認為,抓住當前產能充足的時機,理順發展環境,讓氮肥行業逐步恢復工業經濟的本來面目,顯得更加重要。
首先取消電價優惠,使不同生產規模的產能公平競爭;其次取消鐵路運價優惠,使東西部地區產能公平競爭;再次取消淡儲,使不同資金實力的產能公平競爭;然后取消稅收優惠,使氮肥行業與其他工業公平競爭。經過一輪大浪淘沙,當全行業生產結構更合理、競爭力更強的時候,最后取消出口關稅限制,使國內與國際公平競爭,在國際化分工合作中尋找屬于中國化肥的位置。天然氣氮肥的機會則在于理順國內基礎能源比價和化肥市場價格進一步市場化。
理想的發展趨勢是,隨著我國綜合國力日益提升,農業發展政策更加完善,補貼措施更加到位,施肥技術水平更加提高,肥料利用更加合理,化肥生產逐漸從支農任務中解脫出來,以工業經濟實體身份,堂堂正正地參與到市場經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