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農藥是支農產品,從它們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服務于農業、農村、農民。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業種植結構和農民生產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化工企業在這種漸進的變化過程中,不斷調整產品,適應著農業發展的需求。
僅以化肥為例。產品從碳銨到尿素、從低濃度肥到高濃度肥、從單質肥再到復合肥,變化之大、調整之快全球少有。企業也從只管供肥轉變到為農民提供測土服務,進而生產配方肥,再幫助農民科學施肥,為我國農業豐收、農村穩定、農民增收作出了貢獻。
從今年兩會發布的信息中我們可以看到,未來10年甚至20年,我國城鎮化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這必將促使更多的農民離開農村、離開農業。我國的農業生產,將在不斷現代化的過程中發生重大變化。
作為支農的化肥和農藥企業,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感知這種變化、認知這種變化,進而早作打算,跟著變化了的“三農”腳步走,從而在適應新市場、滿足新要求的過程中搶奪商機。
變以產定銷為以需定產。化肥和農藥企業要將以前那種只要降低成本、管好生產就行了的經營模式,改變為從了解客戶的需求出發,以需定產,而不是以產定銷。
變僅提供硬產品為軟硬產品同步提供。服務也是產品,是軟產品。以前,我們為農民提供的硬產品多,而借助自身技術優勢為農民提供科學施肥、環保用肥、經濟用肥的服務相當少。隨著現代農業、生態農業、環保農業的發展,對化企軟硬產品,均有了新的、更高的需求,軟硬產品都要跟上。
變提供產品者為科學理念的倡導者。目前,我國化肥生產過剩,農民用肥過剩,農藥使用不合理,使用后的薄膜隨風飄擺到處都是,這些造成的農業污染十分嚴重。我們要生產環保、生態產品,并通過提供軟服務,引導新型農民消費,促進新型農業發展,共推生態社會、環保社會、美麗社會的建設。(山西德鴻化工咨詢有限公司執行總裁 閆德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