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草甘膦
近期,草甘膦市場一枝獨秀,給不景氣的化工市場打了一劑強心針。產品價格上漲,項目開始有利可圖,新一輪潛在的投資熱苗頭已現。先是產品供不應求,價格上漲,然后是暴利引發投資狂潮,最終導致價格大幅下跌,企業虧損關停。這樣的連鎖反應,在化工領域曾經屢屢上演,導致行業大起大落,產品大量過剩。草甘膦,也有望重演這一幕。
如今,不僅氮肥、電石、氯堿、甲醇、純堿、塑料等傳統產品產大于需,多晶硅、鋰電池、碳纖維等曾經的新興產業,也出現了過剩的情況。這使得化解過剩產能成為化工行業最為重要的任務之一。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目前我們還沒有找到一條解決過剩的治本之道。無論是淘汰落后、增加消費、限制產量,還是擴大出口、兼并重組,任何單一渠道似乎都難以達到理想效果,化解產能過剩也因此成為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為解決產能過剩,這些年有關部門做了大量工作。按理說,應該用市場之手來調節投資行為,不宜有過多行政干預。但草甘膦行業前幾年的教訓證明,正因行業的發展過分依賴市場,使得不少地方政府的審批手續是根據招商引資的需要而定,成為他們提升政績的砝碼,也導致行業產能越大,市場越亂。隨后,經市場之手,一大批小企業在無情的競爭中倒下,市場得以凈化,價格重回合理水平,但畢竟有不少資金是打了水漂,有些地方的污染已然形成,代價十分沉重。因此,筆者認為,要化解產能過剩,有關部門應有預見性地出臺行政措施,對投資加以限制,防患于未然。現實表明,項目審批不嚴和行業監管缺失,正是投資狂潮的助推器。
此外,在國家控制新增產能的大背景下,企業也需主動轉變發展方式,通過抑制產能擴張沖動、開發新應用領域、實施兼并重組等手段,逐步化解過剩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