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3年,合作社話題持續升溫,圍繞合作社的各種論壇應接不暇,成為行業一大熱點。大潮之下,一些人驚呼:合作社取代農資經銷商將是大勢所趨。面對合作社興起給農資行業帶來的變革,經銷商心態各異:有人狂熱、有人靜觀、有人恐懼。農資經銷商真的要被合作社取代了嗎?
甲方 加入合作社
在政策扶持和農業發展雙重推動下,合作社正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涌現。據統計,截至一季度,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有73.06萬戶, 比上年底增長6.04%。可以預料,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途徑,未來合作社的發展空間將越來越大。
合作社對傳統農資渠道商最大的威脅在于,較之于分散的農戶,合作社擁有較強的農資議價能力,他們會繞過中間商與生產企業對接,以此獲得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與此同時,在市場競爭的倒逼下,越來越多的生產企業也在尋求壓縮流通層級,向終端滲透,如此,合作社無疑是他們最合適的合作伙伴。
基于上述,農資經銷商需要盡快轉型做合作社,否則將會面臨越來越大的生存危機。而且,農資經銷商組建合作社至少會帶來四大優勢:一是與客戶由單純的交易變為合作關系;二是通過訂單簽約,可以科學估算出必要的拿貨量,從而合理控制庫存;三是避免了賒銷風險;四是獲得了穩定的發展模式,可以減少行情波動對經營工作的影響。
乙方 靜觀合作潮
面對合作社和規模農業興起的熱潮,經銷商正確的態度應該是理性應對,既不能坐以待斃,也沒必要頭腦發熱,更不必盲目恐慌。
整體看,農業合作社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不規范、不成熟的現象普遍存在,眼下在一些地方暴露出來的空殼合作社就是標志之一。而且,就合作社的扶持政策而言,目前也還處在不斷探索的過程當中,一些合作社存在套取補貼的違規問題。總之,合作社的發展不會一蹴而就,作為支農行業,農資經銷商既要高度重視這一新事物,但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貿然介入,否則一旦操作失敗,不僅不能有效提升銷量,反而因占用精力和資金,而影響了自身的主營業務,甚至還會波及到自己在當地多年苦心經營換來的品牌形象。
具體看,目前全國各地合作社推進速度不均,在一些大農業發展較快的地方,農資經銷商必須盡快轉型;而在一些合作社發展較慢的地方,農資經銷商要量力而行,一方面強化服務夯實網絡,一方面高度關注合作社發展動態,不失時機地加強對合作社的服務和對接。